郝雨 邻里情 有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5:4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8:33
给你
提供一个参考
每日下班来,总喜欢先掏自己的邮箱,翻看《新平阳》副刊发了谁的文章,再坐下去一篇一篇一字一字地看。昨天按惯例翻阅平阳报时,看到了副刊上登载了一版面的画。细看,原来是六城联创摄影大赛的获奖作品。
由于近年来一直混迹在一个摄影群里,潜移默化中对于摄影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兴趣。我虽然一直弄不懂什么焦距啦感光度啦色温啦景深啦,但觉得自己审美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我认为一张好片,不仅要给人视觉以美感,更要给人带来内心的冲击或震撼,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文章用文字来表达思想,摄影则用光影和线条的组合来说话。虽是不同的艺术,但能起到同样的功效。
目光如燕子点水般掠过几幅片子后,便锁定在汤小明先生的《邻里情》这幅图上。片上是一位中年妇人正微笑着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梳头。老妈妈满是岁月皱褶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素朴而熟悉、温馨而动感的画面!
它一下子使我想起了生活在乡村里的那些时光。
在乡下,每个人的生活都很自由很随意。门,从早上开至晚,没谁偷没谁抢;一个人守着家也不会孤单,东家串串西家串串,一转眼一天就串完了。要是有个为难事,大家坐下来好商量。遇到红白喜事,不用招呼,前门后户的阿婆阿妈都过来帮忙。要是肚子饿得慌,先向别人借碗米饭也是有的;家里的孩子没人看管,叫邻人帮着看半天绝对不是问题……
住的是堂屋,堂屋的正间、横厢、偏厢里住着十来户人家,大人小孩,一整天热热闹闹的。有的家景好,有的家景差。邻里间相处客客气气,和睦友好。周大嫂信耶稣,说不能吃猪血,她舍不得把猪血倒掉,而是烧好,每家每户地分,直到分完。我们笑她耶稣信不正,她说,大家都穷死了,这么好的猪血倒掉多可惜。周二嫂家较穷,她常到我家量升米、借筒面或借把粉干,她家要是有做糕饼点心一定分给我们姐妹一些。端午包粽子的时候邻近了几家女人都出动;年底捣年糕,几家男劳力全出去帮忙,小孩子则在村子里穿来穿去,全村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
有一年冬天,前后两进的人都挤在西厢晒太阳,一个残疾孩子不小心掉到一个很深的臭水沟里去了,人们赶过去把他拉起来时,他满身满脸裹满了垃圾,臭哄哄地让人无法下手。住在西厢的玉兰婶二话没说,凑近孩子的鼻嘴就吮吸起来,旁人看着都作呕,她却坚持把孩子嘴里鼻子里的黑水往外吸,一口又一口的,一直到孩子哭出声来才停歇。
乡里人纯朴,和善,友好,大度。
我养孩子那几年也是靠邻人帮忙才顺过来。小孩子很特别,在家里总是不吃饭,我常常抱她到后门的爱冬婆阿华嫂那里去,当她们听说我的小孩还没吃饭时,就会拼命问小孩要吃啥,于是赶紧烧面条呀煮汤圆的……
在乡下把孩子养到五岁,都不清楚在她们家蹭过几顿饭。入县城以后,也没常回去,跟她们疏远了,有时候挺想她们的。在城里居住了十年八年了,也没熟悉几个朋友,甚至楼上楼下的脸也认不清。
《邻里情》使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想些和睦的邻里关系、温暖的邻里之情,所以让我认为它好。另一个让我感动的是,作者的镜头掠过纸醉金迷的城市,掠过霓虹灯的五彩缤纷,而把镜头对准了没有色彩渲染、没有光华环绕的“邻里”,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邻里这种美丽情感的赞颂,更表现对邻里之情的呼唤。当邻里之情遍人间,还何愁何处不和谐?
据了解,汤小明先生这张片子果然得到大家的好评,获得了一等奖,看来我的眼光还是不错的。感谢我的邻里,给我带来那么多美好的记忆,感谢汤先生,让我美好的记忆再现!期待汤先生再接再厉,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