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了什么的克莱谛,什么的更羸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7 11: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11:32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的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部分(从开头到“我在外边等你”)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吵架的原因是克莱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笔记本被弄脏,“我”火了,骂了他一句。克莱谛对“我”的骂只是微笑着解释。一个发火、骂,一个微笑、解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般来说,别人做错了事,作了解释,就应该原谅别人。而“我”并不是这样做的,想到的却是克莱谛“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这种想法并不与课文一开始强调的和克莱谛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相矛盾。事实上,“我”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课文开始这样交代,是“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当“我”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的表现是“脸红了”,“举起手”“急忙缩回手去”。“脸红”说明他生气。“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弄大,以免老师知道后“我”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第二部分(从“我觉得很不安”到“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写“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这一部分主要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脸的矛盾心情。听到克莱谛说要在外面等“我”时,感觉是“很不安”“很后悔”。觉得不安,是怕克莱谛放学后找“我”算账。觉得后悔,是因为克莱谛是个好人,不是故意的,“我”将他的本子弄脏,是由于自己嫉妒他造成的。克莱谛是个好人,从他帮助自己的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以及受到我们全家特别是父亲欢迎的种种情形可以看出来,“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这句话,说明“我”确实很后悔。“我”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想向他认错,可觉得这样做太丢脸了,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情。“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说明“我”已经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当“我”正后悔的时候,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他眼里流露的是悲哀,不是愤怒。克莱谛感到悲哀,是他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瞟”的意思指斜着眼睛看。克莱谛坐在“我”的旁边,要想看“我”,只能斜着眼睛。克菜谛不是“气愤”,而且宽容。“我在外边等着你!”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而“我”每次都不能很好地领会他的话。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第三部分(从“终于挨到了放学”到“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终于挨到了放学”,意思是说上课时“我”一句话也没有听进去,总是想着吵架的事。“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怎样防御,当克莱谛走近“我”时,举起尺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出乎“我”意料的是,克莱谛微笑着拨开尺子,要与“我”重新做好朋友。“微笑”“温和”再一次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我”连说了两遍“再也不了”,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克莱谛并不是来同“我”算账的,而是要与“我”重归于好,“我”被他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父亲对“我”的教育。“我”回家后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父亲,想的是让父亲也高兴一下,没想到却受到父亲一顿教训。父亲的话是说,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父亲将“我”手里的尺子折成两段,扔向墙角,是希望“我”告别过去,能永远友好待人。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画的是“我”和克莱谛争吵的情形;第二幅图画的是“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的情形,两幅插图生动形象地对应了课文的重点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中就内容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和泡泡图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课文后面编有三道练习题,分别从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和用词造句方面作了提示和要求。 课后安排了识字和写字表。要求认识4个生字,会写10个字。会认字中“嫉、妒、侍”是字音教学的重点;会写字中“承、悔、愤、悲、拨”是指导书写的重点。 引导学生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嫉、妒、骂、侍、缘;要求会写的字有:奖、骂、悔、承、肩、愤、悲、哀、竟、拨;要求掌握的词语有:得奖、后悔、承认、肩上、愤怒、悲哀、毕竟、拨开。 1.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如果有条件的话,课前可布置学生读一读《爱的教育》这本书。 2.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字,可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或在语言环境里识记。如“嫉”“妒”“骂”“侍”可以分别与“疾”“护”“驾”“诗”进行比较。有几个字的读音容易弄错,也要加以强调。“嫉”读二声,不读四声;“侍”读shì,不读sì。 指导写字时要抓住难点。如“承”中间是三短横,不能多写或少写;“愤”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右上部分,全字的笔顺是:点、点、竖、横、竖、横、竖、竖、竖、横折、撇、点;“悔”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右下部分,这部分的笔顺是:撇折、横折钩、点、横、点;“拨”右边是“发”,第一笔是撇折,不是横,注意不要和“拔”相混淆。 3.感悟理解
(1)整体感知课文时,可以采取课题质疑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让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所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课文较详细地描写了“我”与克莱谛吵架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吵架后的矛盾心情:当我被克莱谛碰了胳膊肘时,我“火”了,于是产生了报复的念头;“我”与克莱谛吵架后,觉得很不安、很后悔,后悔自己骂了克莱谛,觉得不应该做对不起他的事;心里很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人;心里暗暗说向他认错,可嘴里又说不出“请原谅我”这样的话。教学时,可以上下文让学生体会“我”吵架后的心情。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交流讨论的着力点应放在揣摩和体会文中人物的这些心理变化上。
(3)结合重点词句的学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朗读怎样争吵的句段之前,可以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通过讨论,理解“嫉妒”一词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争吵原因和经过的段落。 朗读“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段落,可以先深入了解争吵后“我”的表现和克莱谛的表现。如,“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读出后悔的语气;“我又记起父亲……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一部分,读出矛盾的心理。再来看克莱谛的表现:“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结合对“瞟”这个词语的理解,想一想:克莱谛这时在想些什么呢?他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一定是想着要怎样和“我”重归于好。)“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些什么呢?(只是想到防御。)课文中以泡泡框的形式提示:“从悲哀的眼神里,我看出……”这是引导学生在关键的地方认真想一想。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上下文理解克莱谛感到悲哀,是他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不愤怒,是他对“我”的所作所为的宽容。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终于挨到了放学。”这里的“挨”字读二声,是拖延的意思,用得很精妙,把“我”的犹豫、矛盾、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会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还可以尝试着积累、运用,学习表达。
(4)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父亲的话散见于课文之中,共三处。可以让学生把这三句话找出来,读一读,再上下文,谈谈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把“我”的行为与父亲的话对照,看看“我”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要允许学生谈体会,而不必要求他们作全面系统的理解。但教师要对零散的意见作梳理或小结。父亲的话主要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做到是非分明;要勇于承认错误,“第一个伸过手去”,请求对方原谅;要是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你错了,别人没有打你,你不应该“举起尺子”防御。
(5)为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组织课堂讨论,如,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使学生在对人物行为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在讨论交流时,要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
4.关于课后练习 第1题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把握文中人物情感的基础进行,可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通过朗读,体会出文章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品质。 第2题在深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读懂课文,谈谈从安利柯和克莱谛从争吵到和好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以及对父亲说的话的理解,也可让学生实际说说如果同伴之间出现了争吵,应该怎么办。 第3题要求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说说对句子的理解,然后试着用带点的词语说句子。说句子时,可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试说,再全班交流。“可是”表示意思的转折。例如:我的老家在农村,可是我从来没有去过。“不是……而是”是表示选择的,否定一种肯定一种。例如: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既然……就”表示根据这个条件推出结论。例如:你既然知道学习很重要,就应该坚持下去。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如,让学生想一想:假如克莱谛没有主动与“我”重归于好,事情会怎样发展?或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会如何处理?
6.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用二至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关键是如何处理。大家回忆一下,在你遇到与同学争吵时,你是怎样处理的。今天我们学习的第18课中,有两位小朋友,遇到了争吵,看看他们各是怎样处理的,学习后你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文章中写了几个人? (2)主要写的什么事? (3)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2.自学生字。 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的。
(三)理清文章层次 文章围绕“争吵”的原因、经过、结果来写,最后又写了对这件事的总结。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写“争吵”的原因。 “我”:嫉妒,报复,火了,骂了他(故意)。 克莱谛:微笑,气得脸都红了,急忙缩回手(不是故意)。 第二部分是写事情的经过。 第三部分是写事情的结果。 第四部分是写对这件事情的总结。
(四)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1)当克莱谛弄脏“我”的本子之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
(2)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
(3)克莱谛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4)“我”说“我也等着你”时,又会想些什么? 2.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的意思。 (1)父亲说了几次话?找出来读一读。 (2)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3.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讨论: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喜欢他什么?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指导写字
(七)巩固练习 1.造句练习。(课后第3题) 2.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有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想好后说一说,再选择一件事写一个片段,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1.作者简介 亚米契斯(—):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民族复兴运动时期的爱国志士,曾参加解放意大利的战斗。退役后担任军事刊物的记者,发表特写、报道、短篇小说,后汇集为《军营生活》出版。他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穿了向意大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 本课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译《心》)。这本书年一经出版,即在意大利轰动一时,仅出版的头两个月就再版四十多次。在它出版后的一百多年里,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 2.词语解释 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后悔:事后懊悔。 诚心诚意:诚恳、真实的心意。 缘故:原因。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上册)中的《卡罗纳》和《去年的树》。《卡罗纳》 通过老师和同学对刚刚失去母亲的卡罗纳的关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切的关爱之情。《去年的树》则用童话的形式,表现了小鸟和树之间的友情,同时也体现了小鸟遵守承诺的品质。两篇文章后的“读一读,想一想”侧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