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7 12:5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1:33
那么,恨什么呢?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把“嫉”和“妒”作了区分。王逸为《离*》“各兴心而嫉妒”作注:“害贤曰嫉,害色曰妒。”郑玄为《诗经·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妒忌之行”作笺:以色曰妒,以行曰忌。”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亦讲道:“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译成现代文,“嫉”大概相当于“红眼病”,侧重点在才能和仕途;“妒”大约相当于“吃醋”,侧重点是性和情爱。撮其要旨,一“贤”一“色”,男才女貌,是最易招致忌恨的。这也正是孔子高足子夏强调“贤贤易色”的原因所在吧?引 由于嫉妒二字均有“女”旁,会让人联想到女性多嫉妒。然而事实上,男性在嫉妒这个领域里也表现得毫不逊色。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集大才子、大公子、大官人于一身的唐代大诗人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刻,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痴为‘李益疾’”。堂堂正史,专门记载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一种“疾病”,可见李益这爷在该项目上的造诣之深。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你没有吗?谚云: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骨肉尚且嫉妒,况他人乎?所区分者,只是每个人的嫉妒心之强弱不同罢了。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而近距离却产生嫉妒。《世说新语》里有“妒前无亲”一语,我觉得“妒前”(痛恨站在自己前面、超过自己的人)这个词儿特别精妙传神。 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在文人堆儿里,有的人看见别人写一手好文章,极易产生“瑜亮情结”,一边妒火中烧,一边又讳莫如深,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出来的苦最苦,无言的嫉妒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