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曹待御过象县见寄-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1:03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作者: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2,*人3遥驻木兰舟4。
春风无限潇湘意5,欲采苹花6不自由。
全部注释
1.酬……见寄: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此诗写作时、地不甚明了。韩醇《诂训柳集》卷42云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不知何据。曹侍御路过象县时有诗寄赠柳宗元,因象县距柳州较近,则柳宗元有可能是在柳州刺史任上。但旧注云破额山在今湖北省最东部黄梅县境内,而潇湘则属湖南。故前人于此亦多所怀疑。吴昌祺《删定唐诗解》云:"或彼(象县)自有破额山也"。徐增《而庵说唐诗》则云:"此山不在象县,何故兴此?想侍御从黄州而来耶?抑黄州人也。于破额山必有一段胜事在"。前人诸多猜测,均难"潇湘意"。按曹侍御路过象县时寄诗给宗元,而宗元答诗云"破额山……驻木兰舟",则此破额山必在柳州、象县一带无疑。而若宗元在柳州,则曹侍御必与潇湘有关,当是宗元在永州时之旧交,故云"潇湘意",乃忆旧情之意。然而另一种可能是:宗元此时在永州。曹过象县时作诗寄给永州的宗元。永州是潇湘二水汇流之处,与象县相距颇远,正合"遥驻"之意。而且永州潇水中有白苹洲,宗元欲采此苹花寄潇湘怀人之意。
2.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3.*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
4.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5.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人,有无限潇湘之意。"潇湘意"是何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6.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为什么呢?这显然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此诗隐含一股悲凉之意。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欲采苹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唐汝询《唐诗解》曰:"山前水碧,侍御停舟于此,我之感春风而怀无限之思者,正欲采苹潇湘,以图自献,乃拘于官守不自由也。"
这首颇负盛名的小诗,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
作者称曹侍御为“*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人”吗?把“潇湘”和“*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象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人”之情,但也包含“*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然而却办不到啊!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沈德潜说:“欲采苹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霍松林)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59475.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1:03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作者: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2,*人3遥驻木兰舟4。
春风无限潇湘意5,欲采苹花6不自由。
全部注释
1.酬……见寄:接受别人寄赠作品后,以作品答谢之。侍御:侍御史。象县: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此诗写作时、地不甚明了。韩醇《诂训柳集》卷42云此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不知何据。曹侍御路过象县时有诗寄赠柳宗元,因象县距柳州较近,则柳宗元有可能是在柳州刺史任上。但旧注云破额山在今湖北省最东部黄梅县境内,而潇湘则属湖南。故前人于此亦多所怀疑。吴昌祺《删定唐诗解》云:"或彼(象县)自有破额山也"。徐增《而庵说唐诗》则云:"此山不在象县,何故兴此?想侍御从黄州而来耶?抑黄州人也。于破额山必有一段胜事在"。前人诸多猜测,均难"潇湘意"。按曹侍御路过象县时寄诗给宗元,而宗元答诗云"破额山……驻木兰舟",则此破额山必在柳州、象县一带无疑。而若宗元在柳州,则曹侍御必与潇湘有关,当是宗元在永州时之旧交,故云"潇湘意",乃忆旧情之意。然而另一种可能是:宗元此时在永州。曹过象县时作诗寄给永州的宗元。永州是潇湘二水汇流之处,与象县相距颇远,正合"遥驻"之意。而且永州潇水中有白苹洲,宗元欲采此苹花寄潇湘怀人之意。
2.碧玉流:形容江水澄明深湛,如碧玉之色。
3.*人:一般指文人墨客。此指曹侍御。
4.木兰:木兰属落叶乔木,古人以之为美木,文人常在文学作品中以之比喻美好的人或事物。这里称朋友所乘之船为木兰舟,是赞美之意。
5.潇湘:湖南境内二水名。柳宗元《愚溪诗序》云:"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这句说我在春风中感怀*人,有无限潇湘之意。"潇湘意"是何意?应该说既有怀友之意,也有迁谪之意。
6.采苹花:南朝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暮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清一统志湖南永州府》:"白苹洲,在零陵西潇水中,洲长数十丈,水横流如峡,旧产白苹最盛。"此句言欲采苹花赠给曹侍御,但却无此自由。为什么呢?这显然是在感慨自己谪居的处境险恶,连采花赠友的自由都没有。
此诗隐含一股悲凉之意。沈德潜《唐诗别裁》云:"欲采苹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未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唐汝询《唐诗解》曰:"山前水碧,侍御停舟于此,我之感春风而怀无限之思者,正欲采苹潇湘,以图自献,乃拘于官守不自由也。"
这首颇负盛名的小诗,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二两句,切“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经过象县的时候作诗寄给作者)”;三、四两句,切“酬(作诗酬答)”。“碧玉流”指流经柳州和象县的柳江:“破额山”是象县沿江的山。
作者称曹侍御为“*人”,并且用“碧玉流”、“木兰舟”这样美好的环境来烘托他。环境如此优美,如此清幽,“*人”本可以一面赶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悦性怡情;如今却“遥驻”木兰舟于“碧玉流”之上,怀念起“万死投荒”、贬谪柳州的友人来,“遥驻”而不能过访,望“碧玉流”而兴叹,只有作诗代柬,表达他的无限深情。
“春风无限潇湘意”一句,的确会使读者感到“无限意”,但究竟是什么“意”,却迷离朦胧,说不具体。这正是一部分优美的小诗所常有的艺术特点,也正是“神韵”派诗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也并不是“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果细玩全诗,其主要之点,还是可以说清的。“潇湘”一带,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御称为“*人”吗?把“潇湘”和“*人”联系起来,那“无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结句中的“欲采苹花”,显然汲取了南朝柳恽《江南曲》的诗意。《江南曲》全文是这样的:“汀洲采白苹,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由此可见,“春风无限潇湘意”,主要就是怀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这两点,又是象水和乳那样融合一起的。
“春风无限潇湘意”作为绝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转,亦承亦转。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作者怀念“*人”之情,但也包含“*人”寄诗中所表达的怀念作者之意。春风和暖,潇湘两岸,芳草丛生,苹花盛开,朋友们能够于此时相见,该有多好!然而却办不到啊!无限相思而不能相见,就想到采苹花以赠故人。然而,不要说相见没有自由,就是欲采苹花相赠,也没有自由啊!
这首诗语言简练,写景如画。诗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语,十分新颖,不仅准确地表现出柳江的色调和质感,而且连那微波不兴、一平似镜的江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和下面的“遥驻”、“春风”十分协调,自有一种艺术的和谐美。
从全篇看,特别是从结句看,其主要特点是比兴并用,虚实相生,能够唤起读者的许多联想。沈德潜说:“欲采苹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意,与《上萧翰林书》同意,而词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结合作者被贬谪的原因、经过和被贬以后继续遭受诽谤、打击,动辄得咎的处境,它有言外之意,则是不成问题的。
(霍松林)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59475.html?wtp=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