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20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3
罢弊同“ 罢敝 ”。意思是指疲劳困乏。
出自出处:汉代贾谊《过秦论》。
原文是: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译文: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主张。
赏析:
在探讨秦朝兴亡的诸多作品中,贾谊的《过秦论》无疑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其在后世被推崇和赞赏的程度更是其他作品所望尘莫及的。《过秦论》精湛的写作技巧堪称楷模。文章极力写六国的决心之大、人才之多、土地之广、兵力之强,用意却是在衬托秦国之强;
文章极力写陈涉出身之卑、才能之劣、人数之少、装备之差,目的是在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文章末尾提出的简短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可谓振聋发聩。
渲染、夸张、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中独具匠心的重要特点;处处按伏笔,步步设机关,使文章联系紧密,脉络分明,做到前后有照顾,首尾有呼应,是本文在材料组织安排中的又一个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3
罢弊同“ 罢敝 ”。意思是指疲劳困乏。
出自出处:汉代贾谊《过秦论》。
原文是: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译文: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主张。
赏析:
在探讨秦朝兴亡的诸多作品中,贾谊的《过秦论》无疑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其在后世被推崇和赞赏的程度更是其他作品所望尘莫及的。《过秦论》精湛的写作技巧堪称楷模。文章极力写六国的决心之大、人才之多、土地之广、兵力之强,用意却是在衬托秦国之强;
文章极力写陈涉出身之卑、才能之劣、人数之少、装备之差,目的是在反衬秦朝败亡之易。文章末尾提出的简短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可谓振聋发聩。
渲染、夸张、衬托、对照等手法的巧妙运用,是作者在谋篇布局中独具匠心的重要特点;处处按伏笔,步步设机关,使文章联系紧密,脉络分明,做到前后有照顾,首尾有呼应,是本文在材料组织安排中的又一个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3
同“ 罢敝 ”。《国语·吴语》:“罢弊 楚国 ,以间 陈 蔡 。” 汉 贾谊 《过秦论中》:“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宋 苏轼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其所以兵连祸结罢弊中国者,以郡县其地故也。” 章炳麟 《国家论》:“然将帅虽劳,而士卒之疮痍与齐民之罢弊,有什伯於将帅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4
率罢弊之卒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4
率罢,率领结束。弊,有不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3
同“ 罢敝 ”。《国语·吴语》:“罢弊 楚国 ,以间 陈 蔡 。” 汉 贾谊 《过秦论中》:“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宋 苏轼 《乞诏边吏无进取及论鬼章事宜札子》:“其所以兵连祸结罢弊中国者,以郡县其地故也。” 章炳麟 《国家论》:“然将帅虽劳,而士卒之疮痍与齐民之罢弊,有什伯於将帅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4
率罢弊之卒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4:54
率罢,率领结束。弊,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