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3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6
钱钟书不是从来没有提过鲁迅,时很少提到鲁迅。钱钟书是学问家,满足于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同时钱钟书是个聪明人,知道老虎的尾巴动不得,若批评鲁迅必然会引起诸多非议,故而一生刻意回避谈论鲁迅,其实他心里很批判鲁迅的。
1986年10月9日,北京召开“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开幕词:“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
中外一堂,各个角度、各种观点的意见都可以畅言无忌,不必曲意求同。”据说钱钟书的开幕词“换来的只是一片沉默的抵制,因为他说伟大人物是不需赞美的”。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钱钟书对鲁迅的态度。
钱钟书不是从来没有提过鲁迅其他原因:
1、钱基博乃国学大家,瞧不起鲁迅的学风,这无疑也影响了他的儿子钱钟书。
2、杨荫榆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的校长,开除了几个热衷*运动的女大学生,引起公愤。
3、被开除的女学生中不仅有鲁迅的粉丝刘和珍,更有他的恋人许广平。鲁迅公愤又加私怨,开始恶骂杨荫榆了。
4、谁知杨荫榆竟是钱钟书夫人杨绛的亲姑姑,虽说关系不是特别好,但毕竟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杨绛自然对鲁迅不怀好感,这无疑也影响到钱钟书了。
扩展资料:
钱钟书生前三次谈到鲁迅,可供莫神参考:
1、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short-winded“短气”的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文章,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水晶《两晤钱钟书先生》,见《不一样的记忆:与钱钟书在一起》第213页) 。
2、鲁迅那样批胡骂胡,且狠挖苦,但鲁迅生前,胡适从来没有讲过鲁迅半个不字。(李锐《黎澍十年祭》,见《李锐诗文选集》第381页) 。
3、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越多。(钱钟书《“鲁迅与中外文化”学术讨论会开幕词》,见《文学报》1986年10月23日)。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就喜好古经典籍,故而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他在文学上是一个全才,既是一位大学者,又是一位大作家。他学贯东西,在中国古典诗词,西方语言文化方面都有所建树。
参考资料:人民网-揭秘:钱钟书一生中为何从来不提鲁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6
钱钟书不提鲁迅,不是一个偶然的习惯问题,而是有意识的选择,这种选择中包含了钱钟书对他所生活时代中的知识分子的总体评价。
鲁迅和钱钟书不是一代人,但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一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有不提到鲁迅的,就是没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从不提鲁迅的,钱钟书可能是极少的例外。
在钱钟书眼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是不高的,钱钟书看不起他们。钱钟书曾对傅璇琮说:“拙著四二八页借大著增重,又四一六页称吕诚之遗著,道及时贤,唯此两处。”从钱钟书对傅璇琮说话的口气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基本态度:“道及时贤,唯此两处。”这是一个自觉的选择,选择即是判断。
本来钱钟书生活的时代,要完全避开周氏兄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是因为他们的专业相近,二是早年也曾有过间接的文字关系。
钱钟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非常深入,特别是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有许多创获,而这个领域恰好和周氏兄弟重合,所以在非要涉及周氏兄弟的时候,钱钟书的办法是暗指而不明说。
高恒文研究指出,钱钟书《小说琐证》开篇即引焦廷琥《读书小记》卷下一则笔记,《西游记》演比丘国事本《旧唐书·杨虞卿传》,而有“此可补周氏《小说旧闻钞》”之按语。“周氏”即周树人,即鲁迅。
钱钟书在晚年不得已提到鲁迅的时候,主要倾向是否定的,一方面是避免直接提及鲁迅,非要提及的时候,尽量少说或者不说,而且谈锋中颇有深意。解读钱钟书与周氏兄弟的关系,是理解钱钟书的一个角度,也是理解钱钟书心理的一个角度,注意这个思路,对于深入研究钱钟书是有帮助的。
钱钟书不愿意提及鲁迅,不等于他从来没有提过鲁迅,而是说他可能从青年时代起就对周氏兄弟的学问和人格有自己的看法。
从目前已见到的史料判断,钱钟书最早提到周氏兄弟是在1932年11月1日出版的《新月》杂志(第四卷第四期)上。在这一期杂志的书评专栏中,钱钟书以“中书君”的笔名发表了一篇评论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文章,这一年钱钟书只有二十二岁,还是清华大学的学生。
虽然钱钟书在文章中对周作人的书先做了一个抽象的肯定,认为“这是一本可贵的书”,但在具体评述中,基本是对周作人看法的否定。在文章中钱钟书有一段提道:“周先生引鲁迅‘从*文学到遵命文学’一句话,而谓一切‘载道’文学都是遵命的,此说大可斟酌。
从一般常识上判断,钱钟书读书的时代不可能不读鲁迅的书,这篇书评只透露了一个信息,钱钟书是读鲁迅的。本书是中国早期文学史中较早对新文学和鲁迅有明确评价的学术著作。本书中对鲁迅的评价,很有可能是钱氏父子讨论的结果。
钱基博对周作人的评价是:“阿英有现代十六家小品之选。自作人迄语堂,附以小序,详其流变;吾读之而有感,喟然曰:此岂‘今文观止’之流乎?作人闭户读书,谈草木虫鱼,有‘田园诗人’之目。然流连厂甸,精选古版,未知与‘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之渊明何如?苦茶庵中又不知有否‘田父野老’之往还也?”
请特别注意这一段对周作人的评价:“语堂又本周作人《新文学源流》,取袁中郎‘性灵’之说,名曰‘言志派’。呜呼,斯文一脉,本无二致;无端妄谈,误尽苍生!十数年来,始之非圣反古以为新,继之欧化国语以为新,今则又学古以为新。人情喜新,亦复好古,十年非久,如是循环,知与不知,俱为此‘时代洪流’疾卷以去,空余戏狎忏悔之词也。”
本段行文及意思与钱钟书在《新月》杂志上评价周作人的观点完全相同,此点可说明钱氏父子的文学观非常接近,是父影响子还是子影响父可以再作讨论,但这个事实提醒研究者注意,钱钟书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来源,很有可能与他父亲有较大关系。
不过依然需要注意的是,钱钟书在《容安馆札记》第八十四则中,对于鲁迅主张直译的观点,依然和他父亲钱基博持同一立场。这更说明钱钟书的文学观和钱基博何其一致。
1979年钱钟书访问日本,在京都的一次座谈会上,有人问他如何评价他父亲的《现代中国文学史》,钱钟书谨慎地说:“《现代中国文学史》,有许多掌故,是一本很有趣味的书;而现代方式的文学批评成分似乎少了一点”。
钱钟书提到的“有许多掌故”是一个机智的回答,其中有可能包括了他们当时对中国新文学和周氏兄弟的评价。
钱钟书对鲁迅的看法,还有一个可能是和他与杨绛的婚姻有关。钱、杨相识恰好也在1932年前后,在著名的“女师大风潮”中,被鲁迅讥讽为“上海洋场上恶虔婆”的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是杨绛的三姑。
杨绛晚年写了《回忆我的姑母》,在文章中也一字没有提及鲁迅,只说了一句:“1924年,她做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从此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这种行文的风格极似钱钟书,无言的深意在熟悉的文坛话语中尽现,提到了“落水狗”,还有想不到鲁迅的吗?但就是不提这个名字。
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讨论何其芳的《论阿Q》,由于何其芳没有过分用阶级观点来分析鲁迅笔下的小说人物性格,曾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钱钟书却赞成何其芳的观点。他指出,阿Q精神在古今中外的某些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
钱钟书以《夸大的兵》《女店东》《儒林外史》等作品中的人物和宋、金史实来证明自己的论断,杨绛也和钱钟书持同样的看法。钱钟书的这个认识,其实是不赞成把阿Q精神看成原创的人物性格,这也反映出钱钟书对鲁迅的理解和评价。
水晶在《侍钱“抛书”杂记——两晤钱钟书先生》中记述了1979年钱钟书访问美国时,他向钱钟书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他们忽然发现,忘了问钱钟书关于鲁迅的观感,便连忙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钱钟书回答:“鲁迅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好,但是他只适宜写‘短气’(Short-winded)的篇章,不适宜写‘长气’(Long-winded)的,像是阿Q便显得太长了,应当加以修剪(Curtailed)才好。”
赵瑞蕻曾回忆说,1983年6月,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开会时,赠给钱钟书自己的一本书《鲁迅〈摩罗诗力说〉注释·今译·解说》,并请钱钟书指正。赵瑞蕻说:“钱先生说他已大体上看了我送给他的书,说很不错,对年轻人读懂鲁迅这篇东西很有帮助。他同意我关于鲁迅与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研究这一课题的论述。”
1986年10月9日,北京召开“鲁迅与中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钱钟书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致开幕词:“鲁迅是个伟人,人物愈伟大,可供观察的方面就愈多,‘中外文化’是个大题目,题目愈大,可发生的问题的范围就愈广。中外一堂,各个角度、各种观点的意见都可以畅言无忌,不必曲意求同。”
据说钱钟书的开幕词“换来的只是一片沉默的抵制,因为他说伟大人物是不需赞美的”。由此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判断钱钟书对鲁迅的态度。
扩展资料: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钱钟书是一个特殊的作家,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他对同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极少正面评价。他是文学评论家,但他几乎从没有正面评价过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
钱钟书是一个善于用讽刺手法的作家,在他所有的文字中,这是最明显的风格,但作为小说家,钱钟书的想象力并不超群,他凭空虚构故事的能力,从他已有的小说创作来判断,也有较大局限。
参考资料:
人民网-揭秘:钱钟书一生中为何从来不提鲁迅?
百度百科-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7
许多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钱钟书(生平)在他一生的文字中,极少提到鲁迅,应当说,这个判断大体是可以成立的。鲁迅和钱钟书不是一代人,但因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太重要,一切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很少有不和他发生关系的,就是没有直接关系,也有间接关系,没有间接关系,也极少有在文章中不曾提到过鲁迅的,特别是在1949年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从不提鲁迅的,钱钟书可能是极少的例外。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7
本人就是个毫无人格可言的人。他捧起来的也好不到哪去。正常的人不会跟着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