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如玉:大家族操控的菲律宾“民主”会好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3:14
有言如玉:大家族操控的菲律宾“民主”会好吗
有言如玉看君随手翻,胜读十年书
(一)接近底层却维护上层的天主教会
84%的菲律宾人信奉天主教,菲律宾是亚洲两个天主教国家之一。自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宾强行传教并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统治菲律宾以来,500多年间菲律宾天主教会一直发挥着强大而独特的*和社会作用。
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菲律宾的天主教会在*上具有独特地位和功能,是殖民主义统治的坚决维护者和既得利益者。1569年,西班牙在菲律宾确立政教合一的殖民主义统治地位,开始强行命令菲律宾人改信天主教。随后,在菲律宾各地成立了天主教会组织,传播天主教,发展天主教势力。马尼拉总主教是全菲教会行政系统的领袖,由西班牙国王推荐,并由罗马教皇任命。总主教之下是主教,是各个主教区的领袖;主教之下是教区教士。总主教依托教会权威,不仅代表教皇行使主权,同时代表西班牙国王维护西班牙的王权与主权。天主教会占有大量土地,并对总督的任命具有否决权。
美国殖民主义时期,政教合一的殖民主义*被美国的文官*所取代。在经济上,美国殖民*通过购买教会土地,降低了天主教会的经济影响力。同时天主教会的职能被*在宗教领域,其*地位大大削弱。
天主教会整体上是保守的。虽然下层贫困群体是天主教会活动的主要对象,也有些基层主教积极支持菲律宾的民族和民主事业,关心下层民众的利益,但是总体上天主教会属于菲律宾主流精英阶层的一部分。菲律宾独立后,天主教会作为一个大土地拥有者,具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尽管菲律宾经济不发达、贫困人口比例较高,但是在向梵蒂冈教廷捐献方面菲律宾天主教会名列前三位。主教会经营多家全国性报刊、电台和电视台,设有几千所各类学校,逾百万学生在其中就读。天主教会的主要功能是宣扬和维护传统的价值观,例如:反对计划生育、离婚、死刑等。教会的作用在于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
在马科斯时代,菲律宾天主教主教会议对*采取“批判地合作”立场,“即教会支持*诸如土地改革等正确的计划,但从道义上反对乃至谴责*的不合理的行为,像**犯,拒绝给予反对派基本的*等。作为对教会的包括采取中立立场等做法的补偿,*放弃了早期建立绝对政教分离制度的计划,它同意坚决反对合法性流产,重新检查*支持的计划生育方案。”根据西方学者的调查研究,菲律宾天主教主教会议当时分为保守派、中间派和激进派三派。“保守派主教以宿务红衣主教罗萨雷斯为代表,一共46名,占58%,他们只关心教会的利益是否受到侵犯,支持马科斯*;中间派以红衣主教辛为代表,有18名,占23%,除了关心教会利益外,他们批评菲律宾的不公正现象;激进派以克拉沃主教为代表,有15名,占19%,他们关心教会利益,但与上述两派相比,他们更加关注社会不公正问题,坚持教会社团解放模式。”我们在马尼拉考察期间,马尼拉主教教会秘书长阿西斯先生表示,“教会的作用是教育。通过教育,使普通人民知道,解决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的手段。如果能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就不必用非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地方许多的示威活动,都是人民自发的运动,教会是旁观者,但教会有责任要告诉人民事实的*。”
菲律宾的天主教会拥有巨大的*和思想影响力,从包括人民力量运动在内的历次菲律宾重大社会运动可以看出,天主教会具有组织、动员和控制群众的巨大能力。但他们从来不是菲律宾现存秩序以及家族*的反对者、*者,相反他们在根本利益是与家族*和主流精英相一致的。教会起到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起到了缓冲菲律宾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的阶级利益冲突的作用,他们实际上是菲律宾现存*制度和不合理社会秩序的另一个特殊的维护者、保护者。
(二)依附型的世俗社会组织
非宗教的社会组织,包括上述第二类和第三类非*组织,大都由菲律宾的中产阶级人士为主体的。中产阶级是在菲律宾的工业化进程中新生的社会阶层,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精神上相对自由解放,游离于菲律宾*庇护体系之外,并希望改变现有*体系。但由于中产阶级规模有限,掌握的经济资源更是局促,力量相对弱小、分散,在激烈的竞争性选举中缺乏雄厚的竞选经费,在议会和地方行政首长的选举中往往落败。他们在*或议会中没有自己的*代言人,无法通过常规性的选举程式和制度途径来维护自身利益。中产阶级只能寄希望通过做大“公民社会”的办法,建立大量社会组织,服务基层,整合力量,向上层精英掌控的政权反映、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诉求,逐步改变这个一元化的自上而下的*庇护结构,促使菲律宾从私人家族性的*向公共性更强的*形态演进。
非*组织是不赢利的民间组织,菲律宾的世俗社会组织,不像天主教会有自己的经济来源,它们需要来自自身成员或外部资金的支持。限于本组织成员的经济状况,大部分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本国*、国际组织和外国组织,以及其他的大非*组织,不同资助者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和资助目标,他们在提供资助时都会要求接受资助的非*组织对所提供的资助负责,有时还会提出附加条件,这会对非*组织的性质、活动目标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非*组织保持自身行动的自主性。”
这样一类大量依靠本国*或外国资金支持的社会组织,自然很难成为推动*转型的主导力量。在强大的传统庇护制结构面前、在强大的天主教会影响面前,尚未摆脱经济和思想依附性的世俗社会组织是弱小,在历次*变局中它们都不是街头运动的领导者,而是“造反”精英的追随者,以期能够增加一些讨价还价的资本。当年在第一次人民力量运动中,不少社会组织支持了阿基诺夫人领导的街头抗争,而换来的是阿基诺夫人邀请他们的一些代表加入*,很快又被排挤出去。在推翻埃斯特拉达的过程中,阿罗约也曾获得左派的支持,但借力上台的是一个比前任更加*的总统。在菲律宾家族*以及精英与代表中下层利益的民间组织之间存在着根本利益的冲突,但社会组织一直选择的是策略性合作,以求自身存在和发展而从未扮演和担任社会*的角色。当*形势发生变化时,家族和上层精英所采取的最早的措施,就是冷落、排斥和抛弃曾经的合作伙伴。在菲律宾的*变迁中,世俗社会组织一直是敲边鼓、造声势的角色,是别人谱写剧本中的群众演员。
四、菲律宾悖论:亚洲*发展的特殊现象
在*发展的研究领域,菲律宾是一个谜一般的国家。它在美国式的宪政*之下保留了传统的家族*,在完备的现代法律体系和司法程序之下却是*盛行。菲律宾人,淳朴乐观、随和友善,但在菲律宾争凶斗狠、铁血杀戮的惨剧却屡见不鲜。从现代国家普遍的经验出发看菲律宾,会发现诸如此类的许多重大的矛盾现象。我们权且将其称为“菲律宾悖论”。
与亚洲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菲律宾发展的条件要好得多。菲律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独立建国,发展起步较早,加之菲律宾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于发展热带农林牧业。但是近几十年来,菲律宾经济社会发展每况愈下,在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发展中日渐落后,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列亚洲下游。
如果就事论事,就仅从菲律宾看菲律宾,除了大量的社会现象,似乎看不出什么真正的门道。但如果从比较的视野观察,将菲律宾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特别是与快速和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现代化的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就不难看出菲律宾的深层问题。菲律宾与日本、韩国、台湾,甚至印度尼西亚、泰国相比,最大的差别在于:在工业化初起时期原有的社会结构没有经过改造,基本上保留原有社会结构。
所谓原有的社会结构是指,菲律宾的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结构。菲律宾经历了长期的殖民地历史,加之千岛之国的地理原因,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封建经济体,进而成为现代菲律宾家族经济、家族*的起源。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或因战争如韩国,或因*如中国,或因改革如日本、台湾,原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打破或消灭了,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或消失或被打破。原有社会结构的消失和打破,对于后来的工业化、现代化来说,无意间创造了一种社会条件,即相对平等的社会身份,为在工业化进程中广大社会成员相对平等地、机会均等地参与和加入,扫除了身份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和障碍。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其他亚洲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社会进程的表征,即大量的身份地位不同的,尤其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都积极踊跃地选择和进入了社会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了新的生产组织。而且,由于大量社会底层的进入,社会变得更有活力、更有效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了后发的比较优势。
但在,菲律宾则无法看到或很难看到,在亚洲其他国家工业化阶段可以看的这种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在菲律宾,当外部环境改变,整个东亚开始逐步进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时,菲律宾的家族也纷纷选择了新的生产方式,以适应的新的时代。在菲律宾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家族在一定程度上因其选择了新的生产方式而成为工业化的动力。但是,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家族经济因已获得利益并占有优势,家族经济行为遍转向垄断食利,结果转为阻碍进一步工业化和发展的分利集团、食利阶层。
在人们一般观念里,实行民主与法治,是打破*、*垄断,保障社会自由、平等的制度保证。但是,为什么菲律宾建立起了民主、法治的宪政*,但民主与法治却没有发挥实际作用?菲律宾的事实告诉我们,以*、法律和民选机构组成的民主宪政*从理论上应当具有**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功能。但在实践中,建立在传统社会结构坚实基础上的菲律宾家族,也会在民主宪政*下学习,逐步学会适应宪政*,利用宪政*的规则,甚至改造宪政*以为己服务。
从菲律宾调研归来,我们更理解了菲律宾大学良政研究中心主任对我们讲过的一句话:“菲律宾的民主在自我救赎”。民主是用来塑造社会的,但社会也在改造民主。究竟是民主塑造了社会,还是社会改造了民主,菲律宾正在上演这样一出纷纭复杂的历史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