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结合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治理经济危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1: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1:10
稳健的货币*,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偏向紧缩。这种*取向的调整,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在我国货币*管理中,*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操作的。从一般货币理论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操控手段:恒定与权变。前者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保持固定增长率,公众就会作出合理预期,从而使物价收敛于稳定。后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应随经济的变动,由央行随时调节。前者的缺点是过于僵硬,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运行;后者则因*制定者预测的主观性与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而受到挑战。因此,不少国家采用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区间的方式进行*。在我国,也有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好的货币控制手段,应以利率作为*的中间目标。其实,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阶段,企业还处于对利率不敏感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央行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转而用调整利率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执行稳健货币*的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首先,2003 —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的执行得以保证。随着积极财政*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它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手段。紧缩货币*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财政/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从紧的货币*:
一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我国GDP增长9.7%,这表明快速奔跑的我国经济列车还没有慢下来的迹象。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和走势,其中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并由此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统计显示,3月份的CPI已经达到了今年宏观*的临界值3%。一系列问题的凸显使得央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尽快破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银行信贷资金运作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之外,但金融在促进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中发挥重要反作用。报告显示,今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1%;市场货币流通(M0)同比增长12.8%。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增长幅度继续高于同期GDP和CPI增长幅度之和。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 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如果银行信贷投放不正常扩张,银行信贷升温,则可能为需求增加新的泡沫,给通胀带来新的压力,为经济过热推波助澜。特别是有些投资方自有资金不足,想方设法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甚至有的建设项目成为由一家或几家银行来承担大部分风险的“银行项目”,以至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信贷资源的错配,发生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短存长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4月25日起,对所有金融机构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这对收紧银行资金流出的“阀门”,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下一阶段货币*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要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这说明我国*银行货币*的总体走向仍是稳健的,是稳健目标下发出的“紧缩”信号,也表明**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日渐明朗,加强宏观*力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日渐科学,今后将会更多地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来实现*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将获得有力的保障。
一季度货币*执行情况再次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经济趋于过热,谨防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央行、各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金融业窗口指导的力度,督促金融业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速度、提高质量、增强后劲,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