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体验中学数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1:5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10:56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联系学生生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突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并能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呢?以下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开发现实生活题材,传授数学知识
当数学的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吻合时,学生接纳的知识程度就越高。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着力于开发现实生活题材,不断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适时引导学生用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分析其间的数学现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吨的认识》这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三年级学生平均每人体重25千克,计算40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1吨。又让学生背一背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实际感受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我还让学生课后到米店去看看25千克一袋大米,感受到40袋大米的重量,这样不但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吨”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了对“吨”的认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千克”和“吨”之间关系的理解,活用了教材,让学生明白了数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道理。
二、从生活实物为题材,引导到算式的“数学化”
让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学数学,是数学学习中感受从具体到形式的抽象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是活动,从生活实物引入到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当我们引导学生以生活实物为例时,要注意到生活的体验过程,别轻易很快就得出结果,要注重学生合作讨论探究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以“分苹果和盘子”的直观形式进行教学:将7个苹果放在三个盘子里,应如何分?激发学生动脑想、动手分,然后讨论探究,让学生从直观感觉中初步认知:“除法就是分苹果。”要分多少苹果,这是被除数;分成几分(盘数),就是除数;盘里的苹果数,就是商;余下的苹果就是余数。然后进一步指导,怎样列式,怎样试商等,被除数和除数还有商和余数有什么关系。同学们经过思考,以上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在“分苹果”过程中,同学们体验了7除以3的过程,很容易明白,分余下来不够再分的苹果数就是“余数”,盘子里2个苹果就是商,在盘子里试着放苹果的过程就是试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数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价值
1、寻求知识背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有可以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知识背景,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从何处产生、为什么会产生。如教《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选择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结果学生中有的说六支铅笔长,有的说五把尺长,有的说……这时我再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量得的结果却不相同?你又有什么想法?这样同学们深深地感悟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2、利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众所周知,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征之间的矛盾,是造成许多学生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只要教师善于从学生生活中寻找并合理利用它的“原型”进行教学,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学生的学习也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怕学为乐学。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必须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如分东西、购物、计算生意的利润等,都离不开数学,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提倡多思多想,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思考的独创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各方面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4、课堂上教师表达方式,既要贴近生活,又要灵活多样
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实现互动,要投其所熟悉与其爱好,用充满童趣和通化数学语言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感情距离,进而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增添课堂的生机,活跃学生思维,如:用少儿熟悉的卡通人物,动画人物取代小江、某某等习以为常的名称,增加新鲜感,就可以使学习效果大大改善,因此在枯燥的课堂之间,适当的灵活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是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
总之,数学与生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学时教师要积极的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认识数学不仅是从生活中来,还能回到生活中去,指导他们的生活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