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6 21: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2 12:59
西汉杰出将领卫青据史书上记载:十年征战,战功赫赫,但每次受封都不忘与他浴血奋战的将军,河南之战大捷后,诚恳地对汉武帝说:“胜利是将士们英勇奋战的果,我这样无功受禄,今后如何激励将士们奋力作战呢?”汉武帝觉得此话有理,便立即对卫青的十名部将赐爵加封。卫青这种居功不争的风度,使士气大振。在企业管理中,如果领导抢功争利,就会使下级难以有为。要象老子所说那样:“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正因为领导者在成就面前不居功。其政绩才会在上级和下级的心中长留。这样的无为,就会使下级更加积极有为。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不争”是争的一种手段,是管理艺术的体现。霍去病因为汉书中的隐讳记载,后人多数只是了解他的勇敢:率2万精骑,奇出陇西,左冲右突,大败匈奴。从战果上看,他也的确是一名赫赫战功的将才。可是他的方法也值得去探讨。他带兵,不考虑是否将与兵同甘共苦,但是目标明确:你只要给我打胜仗,我就给你相当的回报。所以手下一堆的甘为他拚死的将领,像大将赵破奴、李敢等。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既然你答应给我相当的回报,我当然可以拼死效力。他能激发一些普通人的能力。李广中*事史上的传奇人物,他作战勇敢,行事果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司马迁曾由衷地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这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瑛。'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可就是这位人称“飞将军”的名将,终其一生竟然没有得到封侯,引来民间无数惆怅,“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未同一哭”,“自叹马卿常带痪,还嗟李广不封侯”。 他作战勇敢,沉着、机智,这些都弥足可贵,但说到治军,他显然还缺少火候。他在管理上心胸狭隘,处事大宽宏。他的功绩多数是以个人勇敢换来的,常常是局部胜利整体失败,因此封不上侯也属正常。总结:卫青、李广、霍去病这几个武帝时期的名将。这些人怎样讲?我们必须一分为二,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卫青几乎是武帝时代唯一的完人,我们能从那个尔虞我诈的人群中发现他,然后不掩善、不隐恶的叙述,就已经足够。当然要夸奖他歌颂他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们看到,王立群无生因为卫青是皇亲国戚,因为他导致了李广的悲剧,就极尽挖苦之能事。而在夸奖李广仁爱士卒时把卫青完全给忽略了。这与其说会导致青少年听众的价值观的混乱,不如说王先生的价值观本身就是混乱的。所以我在《千秋悠客读史记》中第一句话就是“卫青奋于奴仆是汉武帝选贤任能的一段佳话”,注意,是“选贤任能”而不是“任人唯亲”。在对待卫青的封侯问题上,汉武帝一视同仁,不是草率的像封武安侯、盖侯等人一样。而是量功行赏,逐步提升,所以龙城告捷他也仅仅是封了个关内侯。我写卫青,用的题目就是《卫青封侯》,我没用“初露锋芒”“平步青云”之类的字眼,因为这既不符合卫青低调处世的风格,对卫青的真才实学也是不够尊重的。在讲《李广难封》时,当时也可以同情他的难封的遭遇,但同情代替不了*行赏,不能因为喜爱这个人物而极力贬低一个本不该被贬低的人物。毕竟,在汉匈战场上,韩安国和李广不是主角。他们只是配角。可以说李广是作为韩将军的替补上场的。在欣赏李广的人格魅力的时候,也必须同时注意到他的匹夫之勇和使性尚气。同样,讲霍去病,既不因为他对士兵的冷酷无情而埋没他的事业,也不因他的功勋而忽略他周围的士卒。在“人”这个概念上,将与卒是平等的。那么,李广个人优秀的背后,常常是大面积的战友的伤亡,霍去病功勋的背后,是大面积的士兵的饥寒交迫。只有卫青,有二人之功,而无二人之过。那么在汉匈战场上,卫青的人格魅力就显得相当重要。作为一个导师级的主讲人,应该正确的“导”,而不是以谁是第一高手之类的无聊言论来解读一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