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6 18:1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1:53
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在植物界,于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眼虫 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在没有鞭毛依靠滑行运动的蓝藻、硅藻和鼓藻甚至连细胞性粘菌的移动体也具有这种性质。虽然眼虫等是用眼点感光,但其缺少眼点的突变体和本来就没有眼点的双鞭藻仍具有趋光性。趋光性就是生物对光刺激的趋向性。在植物界,于具有叶绿体的游走性植物中常可发现,诸如游走性绿藻、各种藻类的游走子,鞭毛藻、眼虫 双鞭藻和红色细菌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在没有鞭毛依靠滑行运动的蓝藻、硅藻和鼓藻甚至连细胞性粘菌的移动体也具有这种性质。虽然眼虫等是用眼点感光,但其缺少眼点的突变体和本来就没有眼点的双鞭藻仍具有趋光性。动物界也有趋光性,在没有感受器分化的动物如草履虫身上有所表现,但是多数动物是通过眼来感光的,这已成为动物行动的主要因素。有两种光刺激,一种是由光源散射的光刺激,另一种是有不同照度梯度的漫散光刺激,而趋光反应的机制也很不一样,从不定向趋性到定向趋性等种种形式。在趋光反应的研究中,人们已经获得几种不同的作用光谱,并发现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温度、亮度和化学物质对很多趋光性有一定影响;另外,有许多动物对光刺激表现特有的趋性形态,如目标趋性,保留趋性、光背反应和光腹反应等等。有些动物(蜗牛、鼠妇、马陆、赤杨毛虫等)还有趋暗性,即是对光呈反向趋性(负趋光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1:53
趋向光源的为正趋光性,背离光源的为负趋光性。
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多数非常明显,如夜蛾、金龟子。其中“飞蛾扑火”最为人们熟知。
现代研究认为,夜行性昆虫的趋光性与其导航方式有关。它们通常是以月亮为导航坐标的,且飞行时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灯火会让它们误认为是月亮,结果就会以螺旋形渐近线的轨迹飞向灯火。我们对昆虫的趋光性有的时候是误读!特别是飞蛾扑火,我们以为是昆虫喜欢追逐光明,其实这是数千年的误解。
黑夜里,飞蛾不能看清四周的情况,在找不到合适参照物的情况下,如何不走冤枉路,多快好省的飞行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1:54
关于趋光性,目前并没有公认正确的解释。就算你去问一个光学学家,也不会得到一个确定的答案。虽然假设性的解释很多,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完美的回答这个问题。最为流行的一个理论就是其他回答中提到的:很多昆虫在夜间利用月光导航。需要利用月光导航的昆虫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们都是夜行动物。这一条明显,白天即使有月亮也看不清楚。第二,它们必须是迁移性的,这样才会有长途飞行的必要。总而言之,它们都是星夜兼程的旅人。为了在长途飞行中保持稳定的方向,它们采用的方法是保持飞行方向与月亮形成一个恒定的角度。而人造光源会被它们误认为是月光,从而扰乱了它们的导航系统。这种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昆虫在靠近光源时,会持续改变飞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