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0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4:01
不尽然为真,逐一而述:
目前民间或网络上的“义释五百囚”是在原有的真实事件基础上,无端演绎夸大,这从“义纵/义释”一词便可看出,而五百之数更是夸词(原记载多为三百九十名,白居易《七德舞》也作四百之数)。
此事可侧见《册府元龟·卷四十三·帝王部·度量·多能》:“贞观三年,帝亲录系囚,有刘恭者项有腠文……”李世民回应为“……若天将兴之非朕能害,若无天命纵腠何为。乃释之。”与上述对比,可见此事即使有虚言夸词,也已在唐代出现,并为宋人确信。
“纵囚”确有其事,且历代多见。因录囚引发的纵囚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已渐多见,如南朝宋东阳太守王志纵囚、北齐兖州刺史张华原纵囚、北周上州刺史萧撝纵囚、隋初齐州参军王枷纵囚、唐初万泉县丞唐临纵囚。在宋代,《宋会要辑稿·刑法五》 中也有类似记载,更有宋帝攀比之言。至元代,更有西僧(番僧/密宗)岁以法事,恣意纵囚的记载(见《元史·刑法志》)。
如想彻底了解这件事,懂得纵囚的成因,首先要了解“录囚>虑囚”制度在中国的变迁,继而可见欧阳修《纵囚论》成了直击要害,戳心打脸之言。*,不过纵囚……
结论,纵囚应有其事,然而尽信其事其数者……太无知了。
追答我说过,懂得纵囚的成因,首先要了解“录囚>虑囚”制度在中国的变迁,这是一点。
其次你提到的,仍是一种对错误判罚的肯定和支持。在封建社会家天下时代,无论怎样变更,不能公允正视和展露法律、平等之社会应有需求是皇权最大的弊病所在和必然事实。因此这种肯定和支持,证明你对皇权仍抱有不明智的憧憬和认可。至于是否有“我若为帝”的心理,这就不提了。
另外,你的设想违背了“千金买马骨”这一初衷,也错误理解了纵囚的客观需求,建议深入阅读《纵囚论》,它的实际内涵,并未异同于古罗马时代,角斗场上执政者大拇指的朝向。
到此为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4:02
这个是正史中记载的,是表现唐太宗治理时期国家安定的表现,有一年秋决,被暂时释放回家的死囚没有一个逃走,最后那些人被轻判。追问你认为那些囚犯是否真的改过自新,如果事先知道回来后会被轻判才会选择回来,难道 真的能体现太宗治理国家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04:02
如果真有记录,自然有可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