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0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17
古人写诗,大都为了抒发自身的情感,一般来说,这本来和其他人没有多大关系,但若是牵扯到什么*大事,就不好说了,毕竟有许多*或诗人,就因为几首诗被定实了造反的罪名。历史上有一人甚至因为写诗而被亲人杀害,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才下此狠手?历史上又有多少因为诗作而死的人呢?
一、白居易与关盼盼
白居易是古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的诗作很多都是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因此比较通俗易懂,深受百姓们的喜爱,但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随着白居易的作品被大众逐渐认可,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相对稳固,因此特别害怕后浪将其拍打在沙滩上。当时有一位*叫张祜,白居易不喜他的才华,就给当宰相的朋友元稹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张祜的不喜之意。
张祜是一个擅长描写宫词的人,许多人会将他的诗词谱曲唱成曲子,而这些曲子还经常被皇帝听到。时间长了,皇帝就对张祜产生了兴趣,他特地问元稹,想知道张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元稹始终记得好友白居易不喜欢张祜,就没有帮他说好话,皇帝自然也就没把张祜放在心上,更没有提拔他,这导致张祜到头发花白仍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除了对事业上的伙伴小心眼,白居易对女性的婚姻观也很严格。白居易有一个徐州朋友叫做张愔,他娶了著名才女关盼盼作妾室。这个关盼盼可不简单,不仅生得好看,还颇有才情,堪称美丽与智慧并存。张愔在婚后对她也十分宠爱,两人的关系也十分亲密与和睦。
可没过多久,张愔因病离世,他的其他妻妾都另谋出路,为自己再做打算,只有关盼盼一人始终记着张愔对自己的好,打算为其终身守寡,而这一守,就是十年光阴。
在这十年里,关盼盼就没下过燕子楼,身边只有一位老仆随时左右,生活得特别艰辛。按道理说,关盼盼既然选择了守寡,那她的人生就只能平平无奇了,和隐居山林没什么两样,可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元和十四年,张愔曾经的部下张仲素去拜访了白居易,他知道张愔生前与白居易是好友,就将关盼盼最近的情况告知白居易,还捎了几首关盼盼写的新诗,希望他能指点一二。
正常人早已被诗的内容所打动了,那句“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更是令人肝肠万断,整首诗充斥着悲凉的氛围,不管是谁看了都不禁潸然泪下。
但白居易的脑回路却很新奇,他居然想的是,既然关盼盼如此难过,为何不在张愔去世的时候直接殉情呢?她这十年守寡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做给世人看的?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回复她,表达对她的不解。没想到关盼盼在收到诗后特别地委屈,她对传诗的张仲素解释:自己其实早有跟随先夫离世的想法,但害怕世人会认为先夫重色,反而污了他的清白,这才苟活至今。
说罢,关盼盼竟然开始绝食,十日之后便香消玉殒了,直到临终之前,关盼盼都无法对白居易对她的误解释怀,留下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绝望离世。
关盼盼算是因为一首诗而耿耿于怀,最后丢了自己的性命。从根源上来讲,关盼盼之死只能算一场误会,毕竟白居易确实只是个人脑回路新奇,不知道关盼盼对亡夫究竟是何感情而已。
二、因好诗而亡的刘希夷
唐代有位诗人叫做刘希夷,他因为一首好诗而亡。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叫做《代悲白头翁》,里面有一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受刘希夷本人的喜爱。
诗作完成以后,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竟特别喜欢这首诗,并和外甥商量能否把诗的版权转让给自己。鉴于舅舅是自己的长辈,作为晚辈,刘希夷只好割爱。可自从转让以后,刘希夷就百般后悔,他实在舍不得这首作品,于是又重新找到宋之问,打算取消版权的转让。没想到竟然惹恼了宋之问,打算直接通过武力将刘希夷*,并将诗强抢过来。
紧接着,宋之问就带了几个家丁偷袭刘希夷,还用土袋将刘希夷给压死了,就这样,刘希夷因为一首好诗连自己的命都丢了,还是被自己的亲人亲手杀害,享年不到三十岁,算是英年早逝。
三、徐骏
因诗被枭首示众,清朝有一个人叫做徐骏,他同样也因为诗而倒霉,不仅丢了性命,还害了身边人。据说,有一天他在家里晒书,突然一阵风吹过,将徐骏的书吹开了一页。这本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小事,但徐骏却因此起了诗兴,他一边把诗摆好,一边吟了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这本是一句描写生活琐事的即兴之作,没想到竟招来了杀身之祸。乾隆年间,这首诗不知为何被人翻了出来,直接下了*,告密的人说,诗句中的“清风”指的就是满清,整句诗都在讽刺大清没有文化,恐有反清复明的嫌疑。
不论是哪个朝代的君王,最忌讳的就是造反与谋逆,不管是诗作还是文章,只要涉及到关于*的敏感字眼,那么这位作者极有可能会掉脑袋。
先不论徐骏到底有没有怀念明朝之心,单单看他使用了“清风”一词,就已经给他惹了大麻烦了。因为“清风”指的是满清的统治阶级,“书”指的是江山与社稷,也难怪整首诗被曲解成讽刺统治者不懂治理国家的造反之作。
乾隆四十三年,徐骏被定了谋逆之罪,还被开棺锉尸,连累了很多亲朋好友与学生。由此可见,古人写诗并非自己随性而为便可,还是得管住自己的嘴巴,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一句也不要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5:17
古人写诗,大都为了抒发自身的情感,一般来说,这本来和其他人没有多大关系,但若是牵扯到什么*大事,就不好说了,毕竟有许多*或诗人,就因为几首诗被定实了造反的罪名。历史上有一人甚至因为写诗而被亲人杀害,究竟是怎样的深仇大恨才下此狠手?历史上又有多少因为诗作而死的人呢?
一、白居易与关盼盼
白居易是古代诗坛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的诗作很多都是描写底层劳动人民的,因此比较通俗易懂,深受百姓们的喜爱,但其实,他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随着白居易的作品被大众逐渐认可,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相对稳固,因此特别害怕后浪将其拍打在沙滩上。当时有一位*叫张祜,白居易不喜他的才华,就给当宰相的朋友元稹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张祜的不喜之意。
张祜是一个擅长描写宫词的人,许多人会将他的诗词谱曲唱成曲子,而这些曲子还经常被皇帝听到。时间长了,皇帝就对张祜产生了兴趣,他特地问元稹,想知道张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元稹始终记得好友白居易不喜欢张祜,就没有帮他说好话,皇帝自然也就没把张祜放在心上,更没有提拔他,这导致张祜到头发花白仍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除了对事业上的伙伴小心眼,白居易对女性的婚姻观也很严格。白居易有一个徐州朋友叫做张愔,他娶了著名才女关盼盼作妾室。这个关盼盼可不简单,不仅生得好看,还颇有才情,堪称美丽与智慧并存。张愔在婚后对她也十分宠爱,两人的关系也十分亲密与和睦。
可没过多久,张愔因病离世,他的其他妻妾都另谋出路,为自己再做打算,只有关盼盼一人始终记着张愔对自己的好,打算为其终身守寡,而这一守,就是十年光阴。
在这十年里,关盼盼就没下过燕子楼,身边只有一位老仆随时左右,生活得特别艰辛。按道理说,关盼盼既然选择了守寡,那她的人生就只能平平无奇了,和隐居山林没什么两样,可意外总是来得那么突然。
元和十四年,张愔曾经的部下张仲素去拜访了白居易,他知道张愔生前与白居易是好友,就将关盼盼最近的情况告知白居易,还捎了几首关盼盼写的新诗,希望他能指点一二。
正常人早已被诗的内容所打动了,那句“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更是令人肝肠万断,整首诗充斥着悲凉的氛围,不管是谁看了都不禁潸然泪下。
但白居易的脑回路却很新奇,他居然想的是,既然关盼盼如此难过,为何不在张愔去世的时候直接殉情呢?她这十年守寡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做给世人看的?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回复她,表达对她的不解。没想到关盼盼在收到诗后特别地委屈,她对传诗的张仲素解释:自己其实早有跟随先夫离世的想法,但害怕世人会认为先夫重色,反而污了他的清白,这才苟活至今。
说罢,关盼盼竟然开始绝食,十日之后便香消玉殒了,直到临终之前,关盼盼都无法对白居易对她的误解释怀,留下了一句“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绝望离世。
关盼盼算是因为一首诗而耿耿于怀,最后丢了自己的性命。从根源上来讲,关盼盼之死只能算一场误会,毕竟白居易确实只是个人脑回路新奇,不知道关盼盼对亡夫究竟是何感情而已。
二、因好诗而亡的刘希夷
唐代有位诗人叫做刘希夷,他因为一首好诗而亡。有一天,他写了一首诗叫做《代悲白头翁》,里面有一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深受刘希夷本人的喜爱。
诗作完成以后,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竟特别喜欢这首诗,并和外甥商量能否把诗的版权转让给自己。鉴于舅舅是自己的长辈,作为晚辈,刘希夷只好割爱。可自从转让以后,刘希夷就百般后悔,他实在舍不得这首作品,于是又重新找到宋之问,打算取消版权的转让。没想到竟然惹恼了宋之问,打算直接通过武力将刘希夷*,并将诗强抢过来。
紧接着,宋之问就带了几个家丁偷袭刘希夷,还用土袋将刘希夷给压死了,就这样,刘希夷因为一首好诗连自己的命都丢了,还是被自己的亲人亲手杀害,享年不到三十岁,算是英年早逝。
三、徐骏
因诗被枭首示众,清朝有一个人叫做徐骏,他同样也因为诗而倒霉,不仅丢了性命,还害了身边人。据说,有一天他在家里晒书,突然一阵风吹过,将徐骏的书吹开了一页。这本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小事,但徐骏却因此起了诗兴,他一边把诗摆好,一边吟了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这本是一句描写生活琐事的即兴之作,没想到竟招来了杀身之祸。乾隆年间,这首诗不知为何被人翻了出来,直接下了*,告密的人说,诗句中的“清风”指的就是满清,整句诗都在讽刺大清没有文化,恐有反清复明的嫌疑。
不论是哪个朝代的君王,最忌讳的就是造反与谋逆,不管是诗作还是文章,只要涉及到关于*的敏感字眼,那么这位作者极有可能会掉脑袋。
先不论徐骏到底有没有怀念明朝之心,单单看他使用了“清风”一词,就已经给他惹了大麻烦了。因为“清风”指的是满清的统治阶级,“书”指的是江山与社稷,也难怪整首诗被曲解成讽刺统治者不懂治理国家的造反之作。
乾隆四十三年,徐骏被定了谋逆之罪,还被开棺锉尸,连累了很多亲朋好友与学生。由此可见,古人写诗并非自己随性而为便可,还是得管住自己的嘴巴,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一句也不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