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07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2
一直认为2007年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是一部被低估的写实风格电影,它的格局比《绣春刀》更大,对人性善恶讲得更深、更透。
但碍于商业片的套路与市场的种种需求,在进行了大量剪辑处理之后,呈现方式上显得舍本逐末、简单直接,归结成了出彩的动作、血红的杀戮与惨败的背叛。这部片子只说了其一,要靠观众举一反三,方能悟透陈可辛含蓄的表达。
电影《投名状》改编自清末有名的“刺马案”,讲述了一场兄弟情义与利益纷争的故事。
率性而为的赵二虎(刘德华饰)与看重情义姜午阳是一对落草为寇的兄弟,因劫富济贫的美名深得人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理想、有抱负的庞青云(李连杰饰)舍身救了姜午阳,为了报恩,赵、姜兄弟拜庞青云为大哥,三人被清廷收入麾下,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然而,庞青云的*随着仕途与*不断膨胀,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
“投名状”的本意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连坐式契约,但在《投名状》中,更像是一种共同沉沦的誓言。
“抢人、抢钱、抢地盘”的响亮口号下,为了大哥肝脑涂地的道义,赵二虎和姜午阳怀着一腔热血冲杀在前,然而,他们本质上和庞青云不是一路人,那个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内心本就不认可一纸投名状里的生死誓言。
被加官进爵、光耀门楣蒙蔽了双眼的庞青云悟不透,如果没有兄弟的齐心合力,就换不来那些拿命换来的胜利,早已死过一次的他与其说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如说就是一个赌徒,用别人的性命赌自己的命运。
输赢是暂时的,赌徒的命运是注定的,那就是满盘皆输的自我毁灭。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庞青云率众抗击太平天国的军队,其实也是向清廷交了一份投名状。
对清廷而言,攻城略地换来官位与封赏,这是统治阶层的权术和手段,城池是用命换来的,是实,但官位与封赏的予与取,都是清廷一句话的事,是虚。
以虚换实,这本身就是一笔好买卖。庞青云三兄弟的死走逃亡,忠诚或是背叛,不过是翻云覆雨的*们明争暗斗的筹码而已。
片中,徐静蕾饰演的莲生,是整个事件的催化剂。
从小在妓院长大,看透了世间无常,只想过上好日子。
对二哥赵二虎,她的感情是情义,但对大哥庞青云,她更多的是欣赏与爱意。
安逸的生活与牵绊的感情是矛盾的,夹在两个男人中间的莲生是痛苦的,她太为自己着想,却没弄懂该怎么选,最终也不过沦为杀人的借口。
陈可辛试图用一段注定了悲剧色彩的东方寓言,讲述一个浅显却充满韵味的道理,人性的善恶、兄弟的情义,全看*的舍与得、权力的予与取。正所谓,兴亡谁人定,盛衰竭无凭,在诡异善变的*和复杂多变的人性面前,道理讲起来如此模糊,却又显得那么真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2
首先。很明显了,陈可辛比陈凯歌张艺谋等人都要有文化。所以对于适时地剖析程度自然要高多了。大家来可以回想一下,十面埋伏,无极,等等大片出去了商业炒作、大名星、特效……还剩下什么。没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3
2007年《投名状》一出,横扫金像、金马两大典礼,当时世人皆言香港影坛再无拿得出手的作品,否则哪有《投名状》的如此风光。转眼间12年已过,真实的情况,却是放眼到如今,最佳电影每年都有争议,反而是当年的《投名状》随着时间历久,愈加香醇。它的有些设计,到如今也未被超越和成功复制。
角色性格:不再简单的黑白化,把对错留给观众
《投名状》改编至老版电影《刺马》,两部电影,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但内里文章却是天差地别。
“刺马”故事原改编于清末四大案中的刺马案,故事情节与电影基本表述一致。
老版《刺马》的主要侧重点,放在了兄弟反目和刺杀复仇层面。
而“投名状”三个字,看过水浒的人,大多耳熟能详,它代表的更多是“断绝退路、一往无前”,以这三个字为电影名称,导演陈可辛想要的一定不是简单的是非黑白,孰对孰错。
依据常规,霸占兄弟妻子,谋害结义兄弟,其人必是大奸大恶,人人可诛。
但在《投名状》中,李连杰饰演的大哥庞青云,打着救济天下苍生的旗号,他可以坑杀四千士兵,也可以设计杀死结义兄弟,但李连杰一脸正气的表情之下,配合饿殍遍野的景象,让你说不出对错。
刘德华饰演的二哥赵二虎,嘶吼着:人无信就是畜生,坐在4000人的尸体里久未起身。他个性豪爽,待人真诚,直到最后死的那刻嘴里依旧念叨着何魁你出来,全然不知设计毒害他的人是他的结义大哥。
金城武饰演的三弟姜午阳,杀人如麻,出刀必见血,在他的心中杀人的负罪感要远远小于两位大哥,他唯一的执念就是兄弟不可反目,至于其余所杀之人该杀而或不该杀,并不重要,他也懒得理会。
在老版《刺马》中,三个主角的形象设立相对简单,对错一目了然,但在“投民状”中,庞青云的对错,一直都是争议不断,他是打着“救济苍生”实际自私自利的伪君子,还是一心只为天下黎民而甘愿被世人唾弃的真小人,只能仁者见仁,各自评断了。
李连杰也正是凭借庞青云一角的塑造,拿下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男主。
故事背景:关于历史的描写,含蓄,却足够透彻
《投名状》中关于晚清*、慈溪太后、三位大臣、以及何魁的描写,虽然戏份不多,但却很直白到位。
苏州、南京、扬州曾经的繁华古城,在电影中被描绘的横尸遍野,破烂不堪,但与之对应的却是紫禁城的深邃和奢靡,一路小跑,却也依旧望不到尽头的幽暗深宫,以及依偎金銮殿,黄金丝绸富贵气的朝中大臣。
前方士兵浴血杀敌,后方同僚却在算计猜疑,前有饿狼,后有邪魔,这样的仗打赢了又能如何。
这些设计,都在透露着一个信号,这样的清*,你扶它又能如何,它又怎会不走向亡途。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在1870年,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太平天国总体框架被剿灭于1869年,苏州城被庞青云下令射死的四千太平士兵,应当是整个太平天国起义的最后几只残余部队。
苏州城的起义领袖,借赵二虎的刀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他说他想回家,想结束这场战争。
“借刀求死”这一个设计,其实很巧妙,读过历史的都知道,太平天国的覆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这一幕反映的史实*和背后意义也就在此,剿灭起义士兵的其实并不是晚晴*,而是他们自己的堕落和心灰意冷。
除了人物角色的复杂化,以及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以外,《投名状》的摄像水准、服装道具,也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第27届金像奖中,它也荣获了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4
《投名状》是一部好片子,值得一看。这片子很厉害,抓到了中国人的软肋上了,兄弟情。尽管中国人情感上的软肋很多,可是要说到足够劲爆,足够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恐怕也就只有兄弟情和婚外情了,这片子两个全占了。影片都会过时的,但是有些却会成为经典之作,就像当年的《投名状》随着时间历久,愈加香醇。它的有些设计,到如今也未被超越和成功复制。
后来几年看《古惑仔》和《中华英雄》,那个时候觉得如果有一帮兄弟,反正不管怎么,打架肯定是很好使的,即使打不过跑起来也可以尽可能的分散目标。我小时候有过被人或者被狗猛追一条街的惨痛回忆——其实被人追上了还好,最多认个错说个好儿就糊弄过去了,但狗却不同,它是完全不听你解释的。
在法律与狗面前,人人平等。小学的时候我是我们班老大的狗腿子,臭屁小跟班的那种。然而后来我的兄弟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让我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煞孤星。当然这是后话。
义结金兰这个词在古代可能很有意义,但是现在却只是空话。投名状中的剧情让我重新回到古时那个意气风发,一刀两断的环境里。
这部影片除了人物角色的复杂化,以及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以外,《投名状》的摄像水准、服装道具,也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第27届金像奖中,它也荣获了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4
这部由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位大咖联袂主演,外加才女徐静蕾。 当年的票房口碑等都被黑得一塌糊涂,但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个绝对是被低估的佳片。
很多影迷都一致认为这是古装大片最后的巅峰,对中国历史的反思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是一些空洞的大片可以比的。 《投名状》荣获当年金像金马双料大奖,就是对当年被黑的最大反击。
战争的涵义很广,但战争最怵目惊心的形式是杀戮。有的人,为了地盘,杀!有的人,为了金钱,杀!有的人,为了粮食,杀!但奋战在沙场最前线的杀人者,无论胜与负,什么都得不到,只为一句不可靠的承诺:回家。
论气质,论皮相,《投名状》都应归于优秀的战争片之列,因为它是否定战争的。孟说:“春秋无义战。”小了。*是,世间无义战。一切的战争,都应被唾弃。陈可辛叫演员们高喊:“抢钱!抢粮食!抢地盘!”梅尔·吉布森亲自上阵高喊:“freedom(自由)!”我觉得,陈可辛更靠谱,更值得尊重。
可以说,《投名状》里,三兄弟成也投名状败也投名状。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天地作证,山河为盟,有违此誓,天地诛之。”
以生死相誓,使得三兄弟敢以八百散兵傲斗五千敌军在仕途上勇往直前,也是此誓,使得三兄弟功成名就后自相残杀没能善终。
电影呈现给观众的不应是道德的是非,而应是道德的困境,如此生活才能进步。高级的叙事艺术是混淆是非的,电影是视听的叙事艺术,所以人类发明电影不是为了看明星,而是审视自身。
与小说、话剧相比,电影的现实影像更能反映个人处境——观众能在时间上同步,与电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这是我目前领悟的电影最大魅力,个人处境暗喻着人类整体的处境,所以短暂的电影才能和长篇小说抗衡,实际内容少而暗喻的内容多。
陈可辛的《投名状》是一部认输的电影,它珍视人的局限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2
一直认为2007年陈可辛执导的《投名状》是一部被低估的写实风格电影,它的格局比《绣春刀》更大,对人性善恶讲得更深、更透。
但碍于商业片的套路与市场的种种需求,在进行了大量剪辑处理之后,呈现方式上显得舍本逐末、简单直接,归结成了出彩的动作、血红的杀戮与惨败的背叛。这部片子只说了其一,要靠观众举一反三,方能悟透陈可辛含蓄的表达。
电影《投名状》改编自清末有名的“刺马案”,讲述了一场兄弟情义与利益纷争的故事。
率性而为的赵二虎(刘德华饰)与看重情义姜午阳是一对落草为寇的兄弟,因劫富济贫的美名深得人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理想、有抱负的庞青云(李连杰饰)舍身救了姜午阳,为了报恩,赵、姜兄弟拜庞青云为大哥,三人被清廷收入麾下,参与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然而,庞青云的*随着仕途与*不断膨胀,三兄弟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
“投名状”的本意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连坐式契约,但在《投名状》中,更像是一种共同沉沦的誓言。
“抢人、抢钱、抢地盘”的响亮口号下,为了大哥肝脑涂地的道义,赵二虎和姜午阳怀着一腔热血冲杀在前,然而,他们本质上和庞青云不是一路人,那个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内心本就不认可一纸投名状里的生死誓言。
被加官进爵、光耀门楣蒙蔽了双眼的庞青云悟不透,如果没有兄弟的齐心合力,就换不来那些拿命换来的胜利,早已死过一次的他与其说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不如说就是一个赌徒,用别人的性命赌自己的命运。
输赢是暂时的,赌徒的命运是注定的,那就是满盘皆输的自我毁灭。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庞青云率众抗击太平天国的军队,其实也是向清廷交了一份投名状。
对清廷而言,攻城略地换来官位与封赏,这是统治阶层的权术和手段,城池是用命换来的,是实,但官位与封赏的予与取,都是清廷一句话的事,是虚。
以虚换实,这本身就是一笔好买卖。庞青云三兄弟的死走逃亡,忠诚或是背叛,不过是翻云覆雨的*们明争暗斗的筹码而已。
片中,徐静蕾饰演的莲生,是整个事件的催化剂。
从小在妓院长大,看透了世间无常,只想过上好日子。
对二哥赵二虎,她的感情是情义,但对大哥庞青云,她更多的是欣赏与爱意。
安逸的生活与牵绊的感情是矛盾的,夹在两个男人中间的莲生是痛苦的,她太为自己着想,却没弄懂该怎么选,最终也不过沦为杀人的借口。
陈可辛试图用一段注定了悲剧色彩的东方寓言,讲述一个浅显却充满韵味的道理,人性的善恶、兄弟的情义,全看*的舍与得、权力的予与取。正所谓,兴亡谁人定,盛衰竭无凭,在诡异善变的*和复杂多变的人性面前,道理讲起来如此模糊,却又显得那么真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2
首先。很明显了,陈可辛比陈凯歌张艺谋等人都要有文化。所以对于适时地剖析程度自然要高多了。大家来可以回想一下,十面埋伏,无极,等等大片出去了商业炒作、大名星、特效……还剩下什么。没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3
2007年《投名状》一出,横扫金像、金马两大典礼,当时世人皆言香港影坛再无拿得出手的作品,否则哪有《投名状》的如此风光。转眼间12年已过,真实的情况,却是放眼到如今,最佳电影每年都有争议,反而是当年的《投名状》随着时间历久,愈加香醇。它的有些设计,到如今也未被超越和成功复制。
角色性格:不再简单的黑白化,把对错留给观众
《投名状》改编至老版电影《刺马》,两部电影,故事情节基本一致,但内里文章却是天差地别。
“刺马”故事原改编于清末四大案中的刺马案,故事情节与电影基本表述一致。
老版《刺马》的主要侧重点,放在了兄弟反目和刺杀复仇层面。
而“投名状”三个字,看过水浒的人,大多耳熟能详,它代表的更多是“断绝退路、一往无前”,以这三个字为电影名称,导演陈可辛想要的一定不是简单的是非黑白,孰对孰错。
依据常规,霸占兄弟妻子,谋害结义兄弟,其人必是大奸大恶,人人可诛。
但在《投名状》中,李连杰饰演的大哥庞青云,打着救济天下苍生的旗号,他可以坑杀四千士兵,也可以设计杀死结义兄弟,但李连杰一脸正气的表情之下,配合饿殍遍野的景象,让你说不出对错。
刘德华饰演的二哥赵二虎,嘶吼着:人无信就是畜生,坐在4000人的尸体里久未起身。他个性豪爽,待人真诚,直到最后死的那刻嘴里依旧念叨着何魁你出来,全然不知设计毒害他的人是他的结义大哥。
金城武饰演的三弟姜午阳,杀人如麻,出刀必见血,在他的心中杀人的负罪感要远远小于两位大哥,他唯一的执念就是兄弟不可反目,至于其余所杀之人该杀而或不该杀,并不重要,他也懒得理会。
在老版《刺马》中,三个主角的形象设立相对简单,对错一目了然,但在“投民状”中,庞青云的对错,一直都是争议不断,他是打着“救济苍生”实际自私自利的伪君子,还是一心只为天下黎民而甘愿被世人唾弃的真小人,只能仁者见仁,各自评断了。
李连杰也正是凭借庞青云一角的塑造,拿下了当年的金像奖最佳男主。
故事背景:关于历史的描写,含蓄,却足够透彻
《投名状》中关于晚清*、慈溪太后、三位大臣、以及何魁的描写,虽然戏份不多,但却很直白到位。
苏州、南京、扬州曾经的繁华古城,在电影中被描绘的横尸遍野,破烂不堪,但与之对应的却是紫禁城的深邃和奢靡,一路小跑,却也依旧望不到尽头的幽暗深宫,以及依偎金銮殿,黄金丝绸富贵气的朝中大臣。
前方士兵浴血杀敌,后方同僚却在算计猜疑,前有饿狼,后有邪魔,这样的仗打赢了又能如何。
这些设计,都在透露着一个信号,这样的清*,你扶它又能如何,它又怎会不走向亡途。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发生在1870年,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太平天国总体框架被剿灭于1869年,苏州城被庞青云下令射死的四千太平士兵,应当是整个太平天国起义的最后几只残余部队。
苏州城的起义领袖,借赵二虎的刀了结了自己的性命,他说他想回家,想结束这场战争。
“借刀求死”这一个设计,其实很巧妙,读过历史的都知道,太平天国的覆灭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自身,这一幕反映的史实*和背后意义也就在此,剿灭起义士兵的其实并不是晚晴*,而是他们自己的堕落和心灰意冷。
除了人物角色的复杂化,以及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以外,《投名状》的摄像水准、服装道具,也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第27届金像奖中,它也荣获了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4
《投名状》是一部好片子,值得一看。这片子很厉害,抓到了中国人的软肋上了,兄弟情。尽管中国人情感上的软肋很多,可是要说到足够劲爆,足够传承上下五千年的,恐怕也就只有兄弟情和婚外情了,这片子两个全占了。影片都会过时的,但是有些却会成为经典之作,就像当年的《投名状》随着时间历久,愈加香醇。它的有些设计,到如今也未被超越和成功复制。
后来几年看《古惑仔》和《中华英雄》,那个时候觉得如果有一帮兄弟,反正不管怎么,打架肯定是很好使的,即使打不过跑起来也可以尽可能的分散目标。我小时候有过被人或者被狗猛追一条街的惨痛回忆——其实被人追上了还好,最多认个错说个好儿就糊弄过去了,但狗却不同,它是完全不听你解释的。
在法律与狗面前,人人平等。小学的时候我是我们班老大的狗腿子,臭屁小跟班的那种。然而后来我的兄弟们都没有什么好下场,让我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天煞孤星。当然这是后话。
义结金兰这个词在古代可能很有意义,但是现在却只是空话。投名状中的剧情让我重新回到古时那个意气风发,一刀两断的环境里。
这部影片除了人物角色的复杂化,以及对历史*的高度还原以外,《投名状》的摄像水准、服装道具,也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在第27届金像奖中,它也荣获了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14
这部由陈可辛导演的《投名状》,由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三位大咖联袂主演,外加才女徐静蕾。 当年的票房口碑等都被黑得一塌糊涂,但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个绝对是被低估的佳片。
很多影迷都一致认为这是古装大片最后的巅峰,对中国历史的反思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是一些空洞的大片可以比的。 《投名状》荣获当年金像金马双料大奖,就是对当年被黑的最大反击。
战争的涵义很广,但战争最怵目惊心的形式是杀戮。有的人,为了地盘,杀!有的人,为了金钱,杀!有的人,为了粮食,杀!但奋战在沙场最前线的杀人者,无论胜与负,什么都得不到,只为一句不可靠的承诺:回家。
论气质,论皮相,《投名状》都应归于优秀的战争片之列,因为它是否定战争的。孟说:“春秋无义战。”小了。*是,世间无义战。一切的战争,都应被唾弃。陈可辛叫演员们高喊:“抢钱!抢粮食!抢地盘!”梅尔·吉布森亲自上阵高喊:“freedom(自由)!”我觉得,陈可辛更靠谱,更值得尊重。
可以说,《投名状》里,三兄弟成也投名状败也投名状。 “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扶;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天地作证,山河为盟,有违此誓,天地诛之。”
以生死相誓,使得三兄弟敢以八百散兵傲斗五千敌军在仕途上勇往直前,也是此誓,使得三兄弟功成名就后自相残杀没能善终。
电影呈现给观众的不应是道德的是非,而应是道德的困境,如此生活才能进步。高级的叙事艺术是混淆是非的,电影是视听的叙事艺术,所以人类发明电影不是为了看明星,而是审视自身。
与小说、话剧相比,电影的现实影像更能反映个人处境——观众能在时间上同步,与电影中的人物感同身受。这是我目前领悟的电影最大魅力,个人处境暗喻着人类整体的处境,所以短暂的电影才能和长篇小说抗衡,实际内容少而暗喻的内容多。
陈可辛的《投名状》是一部认输的电影,它珍视人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