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1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13:17
当时防御措施是非常好的。并且可以抵御很多外敌的入侵,明朝的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13:18
明朝的长城防御措施是非常先进的,不仅仅城高墙厚,并且有着先进火器,火炮的支撑,能够远距离击退满清军队进攻,防御力很强。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13:18
在整个明朝中,长城与明朝的兴衰有关,一开始,明朝主要防御的是蒙古,只因蒙古的实力比较强。自从明朝用砖做材料后,防御能力比之前的长城还要强,这确实大大提了高对蒙古的防御力。凭着坚固的城墙,加上高山险阻,长城的防御能力,比任何时代的都要强。因此,明朝受到蒙古的*扰,只能凭着里应外合,从关口进入内地,不然很难突破长城的阻隔。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13:19
防御措施是不错的,因为长城外边一般都会有一条河流阻挡敌人直接进攻,而且城墙非常的高很结实。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25 13:19
长城,中国古代第一防御军事工程,这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工程,被称为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长城的建造历史非常悠久,先秦时期就出现在北方,秦朝统一后,开始修建长城,是一条比较长的防御工程,主要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汉朝时期,再次修复长城,长度近一万千米。
隋朝也动用力量修建长城,唐朝因国力强大,没有修建长城,元朝也没有,清朝也不用大规模修建,明朝修建的可不少。从历史上来看,长城就是中华民族的见证者,它经历过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个朝代,都和长城有联系,因此,长城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明朝修建长城,这也反映明朝当时的一些情况。
明朝的建筑技术
历史发展到明朝,明朝已经把古人的建造技术融会贯通,所以在一些大型的建筑上,明朝敢动用数以万计的民工去建造。北京故宫的庞大,是明朝修建最大的宫殿群,它所代表的是木质结构建筑群的巅峰。建造如此庞大的宫殿,是集全国的力量而行的。所需要的材料也是来自全国各地,如:高大的木材来自华南地区的深山老林里。
光有设计师还不行,还要大量的工匠和民工。而修建长城,更是对*的考虑,马虎不得。明朝改变了修建长城的材料,之前是不用砖的,如今大部分用砖来砌成。这些砖是用特定的泥烧制而成,明朝有官窑,专门烧制修建长城的青砖。这种砖有好几种尺寸,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在明朝,制砖技术已经很成熟,可以批量标准化的生产,所以这种坚固的青砖,可以大量用于长城两侧,中间是砂石等材料。不同地方采用不同的材料,东部山地比较多,更多的是青砖,西部则是就地取材。
材料的改进,可以加大建造速度,提高建筑水平,同时也提升防御能力。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用砖做材料,同时也看出,明朝的民间房屋,都开始用砖来做围墙。在长城一些关隘的城楼上,有许多极其复杂的装饰,显示出明朝在青砖上的雕刻艺术,是工匠的艺术才华。
明长城对蒙古的防御
在整个明朝中,长城与明朝的兴衰有关,一开始,明朝主要防御的是蒙古,只因蒙古的实力比较强。自从明朝用砖做材料后,防御能力比之前的长城还要强,这确实大大提了高对蒙古的防御力。凭着坚固的城墙,加上高山险阻,长城的防御能力,比任何时代的都要强。因此,明朝受到蒙古的*扰,只能凭着里应外合,从关口进入内地,不然很难突破长城的阻隔。
明朝末年,朝廷*,长城的守军有种见风使舵状态,最明显的是,明朝末年吴三桂反叛明朝,导致清军入关,最终清军夺得天下。可见,再坚固的防御体系,始终靠人来守护,不然形同虚设。在我们梳理长城时,我们发展一些巧妙的布局,并不输于如今的军事防御体系。
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布局
长城主要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烽火台等组成。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它的作用,而且是互相关联的,形成共同防御。但长城并不是只有如此而已,除了这些组成部分。沿长城边境而走,我们会发现明朝在长城脚下,设置了不少的城镇,我们称之为:九边十一镇。九边的范围,也就是九个城镇,分别是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后来有的镇分化,变成十一镇,甚至更多。
这九个城镇,是长城防御中的关键力量,不要只看到长城的主体,还要考虑到明朝在这些城镇的驻军。一道防御军事防御体系,是离不开人防守的。长城有哪些巧妙的布局
1、军事布局。除了长城本身的巧妙构造外,还有其他布局,明朝在长城边境的防御体系中,等级为镇-路-卫-所-堡,五个等级。如果根据驻军军官的等级划分,可分为:总兵级-参将级-守备级-守兵级。两种划分,都有各的特点,在地缘上第一种比较好。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防御是:横向分段、纵向分层,层层辐射,梯层次的防御,形成网状格局,互相联系,达到共同防御的目的。
2:经济上的发挥。由于九边范围太广,土地不少,明朝在这些城镇管辖地,屯兵屯田,开发长城边境的经济,为守城官兵提供军粮需求。由于长城是漫长的,它的经济带也是长的,这里少数民族不少,民族之间互相贸易,繁荣了这里。当明朝衰落后,这里的经济也跟着没落。这里的马市,成为蒙古和明朝的边境贸易地区,游牧民族的经济比较单一,需要中原地区的商品来弥补。经济的繁荣,也带动这里的防御,边境不再人烟稀少,守护这里的繁荣,也成为各族共同的努力。
3:传递信息与运输系统。想要在如此漫长的长城传递信息,是离不开烽火台的。烽火台是长城守军的联系方式,但城镇并不是,想要通知城镇将领,还需要驿站的传递系统。长城的烽火台间隔大约是十里,燃烧的材料加上了硫磺、硝石等化学助燃材料。可以延长燃烧时间,烟也更浓,还有放炮、擂鼓等措施传递信号。
驿站传递系统,长城到大军驻守的城镇,是有距离的,远近不同。驿站系统不仅可以传递信息,同样可以运输物资,四通八达的道路,是保障驿站能够畅通。相比于烽火传递,驿站传递,组织更严密,等级更高,结构更复杂。烽火传递只能由外向内传,驿站传递是相互的,可以来回传递。
官方管理的驿站传递系统是完善的,每个驿站配有不少的马,通讯员换马不换人,八百里加急传递军情,明朝的驿站传递系统非常完善,不仅包括陆上,还有水路。驿站也多建在卫、所、堡等地区,是防止遭到破坏和山贼的打劫。这些都体现了,明朝对长城防御体系的布局和管理,在古代已经是非常完善的体系。
自然因素对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影响
在古人的军事思想影响下,明朝长城也集齐了天时地利这两种因素,在选址布局军事防御体系中,明朝都会用到天时地利,一个好的地方,总能突出它的军事价值。建造城镇的时候,优先选择平坦稳固和富饶的地方,其次是以山为依托,靠近水源的地方,最后是险要的峡谷地带。这样不仅拥有丰富的资源补充,还拥有众多民众的支持,这就是自然因素对明长城布局的影响。
纵观明朝整个军事防御体系中,由于明朝迁都北京,如此一来,河北的军事防御尤为突出。这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形成“一点两带”,一点是指北京,明朝重要的防御目标,两带是指北带长城和东带海防,两带共同拱卫京师,而长城的重要性大于海防,主要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太强大了。迁都北京,许多重要的地方,都被建设起来,成为环卫北京的重要军事堡垒。
随着明朝的势力不断衰弱,北方边防线不断内缩,蒙古势力获得漠南地区。日本统一后,出兵朝鲜,被明朝打败,之后的辽东镇地位变得更加显著,它是东北亚的军事重镇,辐射整个东北亚。而九边城镇的防御作用,辽东镇—京师的左臂,掌控东北亚;蓟镇—京师左辅,进入中原地区的屏障;宣府镇一京师的后背,防止蒙古进入内地;大同镇和山西镇—外冲内险,是京师的外屏前沿。
延绥镇—据险卫内,保护中原内地;宁夏镇和固原镇—控制山河,两镇形成一条防御线;甘肃镇一沙海明珠,是大西北的军事重镇,防御严密。军事体系下的都司卫所,也是明朝防御体系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