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谈谈民俗(6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4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2 16:56
骄阳似火的太阳,万里晴空的蓝天,刺眼的阳光,热燥的气息,就在这样的夏天,深圳民俗文化村举办了二个月的避暑活动——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也是最盛大的节日。
凑巧,我也赶上了这个泼水节。
星期二,爸爸、妈妈带我到民俗文化村游玩,到了晚上八点三十分,我们来到泼水场*,准备好了*——盆、桶。只听到主持人一声令下,我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向弹药库——小水池,拿起弹药——水,向敌人泼去。
别人都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打,我只好见一个打一个,我端上一盆水,用我锐利的眼睛向四周张望,突然发现一个身穿西装,衣冠整齐的大人,我悄悄地走到他背后,猛的把水泼到他头上,然后跑掉,打起了速战速决的战役。就这样,一个衣冠整齐的大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落汤鸡。我用这个速战速决的方法打败了好几个人。
但是好景不长,在打水的时候被几个我给围攻了,他们老是向我泼水,根本都没有还手的余地,他们越打越猛,我只好跟随他们拼个鱼死网破,我不顾子弹似的水点,疯狂的向他们乱扫射,打了一阵后,我发现我身上越来越湿,而他们却毫发无损,这时他们又发动起了新的攻势,最终因寡不敌众,只好夺路而逃,我一路过关斩将,跑到了池*。这时,主持人那鹰眼似的眼睛发现了我,我光也随着主持人的目光,照到我身上,主持人拿着麦克风说:“我发现猎物了!一个穿着白色球衣,站在灯光下的小男孩。”我四处张望,找主持人说的那个小男孩,这时,我发现四面八方的人向我跑来,才知道主持人说的就是我,我正想夺路跑掉,还是被他们团团围住,把水泼到我身上,泼一桶还不够,要泼好多桶,别人还没泼完,我就抱头而逃,那样子真是狼狈不堪。
这交泼水节,我玩到十点三十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水场,身上湿漉漉的,一丝风儿,都能让我变成一座冰雕,尽管身上很冷,可是我心窝还是暖烘烘的。
|八级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有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包含的内容要丰富,要宽泛。我认为并非如此。相反“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对象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一个简单的道理是,民俗学研究的不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都是民俗学研究的对象。这样的看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文化多样性宣言》的精神并不矛盾。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5届总会上通过的《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的建议》所指的是“传统文化与民间创作”。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采用了“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这一表述方式,和“民间创作”、“传统的民间文化”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可以说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的“民俗”概念是完全可以互相置换的。如果我们再来看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象,更能说明这一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提及口头及非物质遗产的定义:“口头及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认同感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它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艺术及其它艺术。除此之外,还包括传统形式的联络和信息”。很明显这一定义包含了民间传承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一切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不同的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主体上,比我们以往所说的“民”(主要指农民、市民)要广泛的多。
历来关于学术概念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民俗学学科的发展有100多年的历史。关于“民俗”的定义不下几十种,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我们遵存哪一种?概念界定是必要的,但研究不能单纯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
由于民俗文化的集体性,说到底,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民俗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这是民俗得以形成的核心要素。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是近几年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以往这个问题似乎并没有多少疑义,不是问题。因为在此之前,中国民俗学界或民间文化界一直在使用“民俗”、“民俗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概念。现在突然出现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名称,而且这一名词变得十分时髦,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改名,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的提出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等。其实在我看来,这是换汤不换药,贴时髦的标签。如同前些年,人类学热起来,许多学科紧跟形势,在学科前冠以人类学,如人类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是什么学科呢?究竟是社会学、民族学、还是民俗学,有必要加人类学壮其门面吗。说到底我们从事这些学科研究的人有点心虚,缺乏自信,不敢承认民俗学或民间文化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我们以往熟悉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骄阳似火的太阳,万里晴空的蓝天,刺眼的阳光,热燥的气息,就在这样的夏天,深圳民俗文化村举办了二个月的避暑活动——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也是最盛大的节日。
凑巧,我也赶上了这个泼水节。
星期二,爸爸、妈妈带我到民俗文化村游玩,到了晚上八点三十分,我们来到泼水场*,准备好了*——盆、桶。只听到主持人一声令下,我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跑向弹药库——小水池,拿起弹药——水,向敌人泼去。
别人都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打,我只好见一个打一个,我端上一盆水,用我锐利的眼睛向四周张望,突然发现一个身穿西装,衣冠整齐的大人,我悄悄地走到他背后,猛的把水泼到他头上,然后跑掉,打起了速战速决的战役。就这样,一个衣冠整齐的大人变成了一只可怜的落汤鸡。我用这个速战速决的方法打败了好几个人。
但是好景不长,在打水的时候被几个我给围攻了,他们老是向我泼水,根本都没有还手的余地,他们越打越猛,我只好跟随他们拼个鱼死网破,我不顾子弹似的水点,疯狂的向他们乱扫射,打了一阵后,我发现我身上越来越湿,而他们却毫发无损,这时他们又发动起了新的攻势,最终因寡不敌众,只好夺路而逃,我一路过关斩将,跑到了池*。这时,主持人那鹰眼似的眼睛发现了我,我光也随着主持人的目光,照到我身上,主持人拿着麦克风说:“我发现猎物了!一个穿着白色球衣,站在灯光下的小男孩。”我四处张望,找主持人说的那个小男孩,这时,我发现四面八方的人向我跑来,才知道主持人说的就是我,我正想夺路跑掉,还是被他们团团围住,把水泼到我身上,泼一桶还不够,要泼好多桶,别人还没泼完,我就抱头而逃,那样子真是狼狈不堪。
这交泼水节,我玩到十点三十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水场,身上湿漉漉的,一丝风儿,都能让我变成一座冰雕,尽管身上很冷,可是我心窝还是暖烘烘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12 16:56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屈原以身殉国,跳入汨罗江的日子。为了不让鱼虾们把屈原身体上的肉吃掉。人们就用粽叶包裹着糯米,投放到汨罗江里。并且人们也要吃粽子、咸鸭蛋,在家门前挂菖蒲和艾草,还要喝放了一些雄黄的酒,人们还要举行赛龙舟。这不,我们一家人带着外婆、舅舅、舅妈、小表妹去江津中山古镇观看赛龙舟。
经过1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举办赛龙舟的地方——江津中山古镇。因上午下雨,原本在上午的赛龙舟改在了下午(下午是晴天)。爸爸见我对赛龙舟很感兴趣,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介绍起来:“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国南方十分流行,它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两千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船长一般为20—30米,每艘船上约30名划手。有26个划手,1个舵手,2个鼓手,还有1个喊号子的。”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下午,我们走出客栈,来到了河边。河边的吊脚楼悬在岩石上。为了遮挡强烈的太阳光,家家户户的阳台顶上都挂着蓝布。我们走过了石桥,继续向前走去……
“哇!看到龙舟啦!”表妹叫道。“真的是!”你看,龙舟的颜色各不相同:鲜艳的红、明亮的黄、黯淡黑和清爽的蓝。原来,龙舟的颜色是跟据四海龙王的颜色刷的漆来定的。
我们刚一来到河边,划手们就出场了。喝,一个个都非常强壮。并且不同的龙舟上的人都 穿着不同颜色的背心。“请参赛选手入座!”裁判员用扩音器叫道。划手们按照序号坐好位置。“1——2——3!出发!”
顿时,鼓声大作,观众的喊声和运动员的呼声汇成一遍,响彻云霄。参赛队员们用力把木桨向后划。紧接着,船慢慢地移动起来渐渐地,渐渐地,每条船都越来越快,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看不出来一丝波纹。渐渐地,渐渐地红色的龙舟慢慢地超过了其它龙舟。黑色的龙舟显然是体力不足了,落后于其它龙舟。啊,只剩下30米了,25米,20米,红色龙舟遥遥领先,蓝色龙舟又追赶上来,两条龙舟不相上下。10米,只剩5米了!呀,蓝色龙舟领先了。最后我不说大家也知道:蓝色龙舟赢了。蓝色龙舟的划手们下船后,都拥抱在一起,表示他们心中的喜悦。看完比赛,我念念不舍地离开了风景如画的中山古镇。
我觉得今年的端午节最好玩、最有趣。因为这一次的端午节让我领阅到了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