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三国很好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15: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4:39
大家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初中高中之时,看到三国那么厚厚的一本书,满篇全是字,根本看不懂,何谈细细去品?就算看,也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
大学时,一位日本朋友,偶尔谈到各自最喜欢的书,她竟然说是三国演义,然后发现她的书架上一半是三国相关的书。
三国到底有何魅力,作为一部久盛不衰名扬海外遗传而至今的经典?如下三点,是再读三国后最深刻的感悟。
真诚是装不了的,可以透过眼神,透过语气,透过肢体传到对方。
刘备可谓是三国里真诚的典型代表。三次拜访诸葛亮,恭敬地等候诸葛亮,卑微地曲着身体等着诸葛亮醒来,能把天下大事自己的想法和诸葛亮商谈 。诸葛亮本一心想做躬耕南阳的隐士,却被刘备感化出山,才有了后面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真诚亦能化解矛盾。周瑜深嫉诸葛亮之才,多次想要除掉孔明,孔明万不得已三气周瑜,最终周瑜去世。江东之人皆认为是诸葛亮害死都督,想杀孔明的人一大把,但孔明十分痛惜这位英才,仍冒死前往吊唁。他发自内心的大哭,让群臣无不为其感化,愿意去相信孔明不是纯心想害死周瑜,开始相信周瑜之死或许与孔明无关,与汉蜀无关,为后续吴蜀合作排除障碍。
三国最大的势,就是三足鼎立。吴蜀只有联合才能使各自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这也是邓芝之所以可以说服孙权抗曹一个最大的理由。
而另外一个非常识势的例子,可以说是曹操了,一辈子未称帝,代之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曹操如果贸然称帝,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利一个*上的借口,使自己*上陷入被动。纵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多发生在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好。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一个二选一的选择题。它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得罪君子,而小人就必须讨好。它背后的逻辑是,当你得罪君子时,君子出于有更多方面的考虑,包括名誉、成本等原因,放弃对你报复或者采取有底线、克制性的回击,你的损失较小。但是若你得罪了小人,对方可能采取加倍甚至无底线的报复,让你付出巨大代价。
三国时期,因无意间得罪小人,被其报复的情况非常多,钟会可以说是小人的代表之一。三国后期,有两位名人被其害死,一个嵇康,一个邓艾。
嵇康和钟会之间的矛盾是在他锻铁时产生的。一天嵇康在锻铁,朋友向秀则在一旁为他拉风箱。这时,钟会慕名前来拜访。品行高洁的嵇康非常蔑视这个出身曹魏家族重臣家庭却投靠司企图篡魏自立的小人,于是自顾自地锻铁,不予理会。
受到冷落的钟会恼羞成怒,正要拂袖离去。嵇康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愤愤地走了,嵇康哈哈地笑了,一旁的向秀不禁为嵇康出了一身冷汗。钟会向司马昭献策说嵇康破坏礼教,于是嵇康被捕入狱。
另一个是邓艾。艾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回到文章标题,为什么越长大,越觉得三国好看?因为历史往往是类似的,经历越多,你越来越能看得懂。
懂,是一切欣赏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