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5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2 19:54
直到读完,还是搞不清楚当初一时冲动买这本书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因为想窥探罗大佑的童年到底和平凡如我者有什么不一样?还是因为随书所附赠的CD?而那些关于童年往事的种种回忆,究竟又会在随着罗大佑的追忆脚步重新回到那个年代里去之后,让自己如何面对自己存在脑海里的片刻回忆的真实性?在这一波以「五年级」等昵称所建构起来的回忆图象里,到底那些是曾经亲身经历过的,而又有那些是被虚构出来而为了迎合同体感被强加上去的?
罗大佑的童年,到底又和我们之间有什么相关?这该要从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谈起。
罗大佑当年在台湾流行歌坛所引起的*动,当然来自于在他所写的歌里所流露出来强烈的批判意识以及浓烈的时代感,经过了这么多年,再重听《之乎者也》,依然也感受到罗大佑旺盛的改革意识。罗大佑所伴随台湾一同成长的,除了扬弃对风花雪月无关痛痒的歌咏外,所注入的省思意义,不论是对自己所身处的环境,自己所赖以成长的土地,自己所依靠生存的传统价值观,自己早已习惯或不习惯的社会多元变化,都该在生活中成为智性增长的养分,懂得反省思考那些原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一切,是不是具有基本的合理性?那些总以为是不可动摇的价值观,又随着社会多元化的脚步,可能正在注入新的活力。
台湾的社会力正在透过不同的形式逐渐累积起来,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勃升力量,观照着蠢蠢欲动的社会,适时的*与爆发。旧的正在失去,新的尚未建立完成,变动性越高的社会,越容易感怀起古老的一切,越容易陷入那浓郁的怀旧氛围里。
就当罗大佑唱出新的爱情观时,罗大佑也徐缓地唱出某个世代对童年生活的诸多回忆。当罗大佑不断对台湾流行歌坛注入新的刺激之际,一股浓烈的罗大佑式的论述也正在成形。把罗大佑当成是台湾流行歌坛的新希望,以为他的每一张作品都带来新的启示,于是罗大佑成了象征某个时代批判价值的实践,成为反省的知识丛结,成为文化的表征,一份对台湾关怀的热血赤忱。
而罗大佑的笔,总是以极端尖锐的方式,*使人们去检视周遭的一切,除了歌以外,罗大佑和社会沟通的管道,除了极少数的访谈自我的剖析,就只剩下那本早已*多年的《昨日遗书》。忘不了的是罗大佑式的反省角度,忘不了的是罗大佑不肯妥协的嘶吼呐喊。
罗大佑的许多作品也因此而成了塑造共同记忆的标的,<光阴的故事>代表着对逝去岁月的无尽感怀,<鹿港小镇>则是新旧价值观的冲击,<未来的主人翁>成了对于儿童未来生活的预言,而<童年>,尤其是<童年>,更成了往昔生活甜蜜的回忆,把多少忙于现代生活的人们重新又拉回到记忆里。
也就因为<童年>成了罗大佑不朽的经典,当自从出版了《恋曲二○○○》以后就消声匿迹的他,再重新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众人眼前时,所受到的瞩目当然该是空前的。
但是,必须要承认,进入廿一世纪的罗大佑终究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罗大佑了,自从他拿掉眼镜以后,我们就要明白温情主义的脉动已经让罗大佑不再那么以批判作为思考的主轴。而原本期望从他的书写里所要认识及了解的那些思维的线索,此刻或许不太可能以我们熟悉的方式再在眼前出现。
《童年》封面上那个年少罗大佑坐在钢琴前抚着琴键泛黄的身影,似乎也暗示着当岁月已经无情地把许许多多的往事拉得老远之际,我们也只能平铺直叙地尽量捕捉岁月的尾巴,看能不能多抓住些什么。
当联合文学把这本书列为「缤纷」书系时,我们就该明了与文学之际已经有遥远的距离,读者试图去寻找的,应该是罗大佑的童年和自己的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关系?这不是光去思索到底是谁抢到了那支宝剑的问题,更该是在台湾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成长的那一代里,终究是共同经历了一段物换星移的过往。在那物质缺乏的年代里,罗大佑所铺陈的他的童年已经是具有相当好的物质享受的童年。就像个介入者,罗大佑娓娓诉说着自己童年的回忆,读者却又不断地自我跌回隐约的记忆里,和罗大佑的童年交缠着。
这除了窥视以外,又将经历一段怎样的阅读过程呢?除了看到一个曾以批判精神著称的歌手温情地回忆着童年细琐的往事之外,又得到了什么?
必须得承认,在这本徐宗懋执笔的《童年》里,舍去那一张张相片,略去罗大佑的名字,除了突显了在那个时代里的成长记忆,竟什么都没有剩下。换句话说,这罗大佑的童年记忆,像标本样呈现在读者眼前,除了细碎的感怀,又期待在其中读到些什么?
罗大佑并没有真的拿笔记载下自己的童年记忆,而是透过徐宗懋的笔,添加了另一个也许是相同时代背景及生活记忆的「他者」所记录下来的,姑且就算是罗大佑的童年吧!然后就一路追寻到《之乎者也》出版时的心路历程,任意带过只占了一页篇幅的八十五年以后的经历,主要,还是歌颂童年的存在价值。对罗大佑来说,他所期待的是不断成长的动力,不断地回到童年里去探找可以感受到的巨大能量。而对罗大佑的文字有百般依恋的读者,怀抱着以往《昨日遗书》的印象,读起《童年》来,所受到的震憾与打击恐怕不比当初罗大佑突然交出一张温情主义的专辑《家》来得小吧!以罗大佑的思维模式及惯有的批判观点,写起纯然追忆的文字,到底又能突显如何的气质呢?
或许对着迷于罗大佑每次出版有声或文字作品总希望会是一次全新的观感的大多数人而言,更重要的反而是随书附赠的CD《昨日至今》里所收录几首纯音乐的弹奏及未曾出版发表过的几首新作。从罗大佑将音乐创作重心从台湾移至香港,然后顺理成章地转往*发展以后,捧着新近的创作却迟迟没有机会在台湾发行的他,或许也利用这次《童年》的出版,试探一下台湾流行音乐市场的脾胃,到底是不是已经遗忘了他?还根本是,罗大佑选择放弃台湾这小小的市场,而愿意拥抱*更广大喜好流行音乐的众多人口?把「童年」留在台湾,把「未来」寄望*。
宁愿以为是自己想太多了,是自己误把沉重的包袱加诸在罗大佑已是中年而显力衰的肩头上,没办法轻轻松松地读着罗大佑稀松平常的文字作品。老想着他该要把自由主义的人文气质灌注到童年的追忆里,而忽略了他其实也希望能安安静静愉愉快快的回忆,那个属于他一个人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