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2:3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14:48
在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多个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时期才被打破。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看到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来是如此软弱无力,于是就将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渐向东方延伸。其中,作为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法国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清朝藩属国越南。
1859年至1862年,法国以越南民众用暴力对付法国传教士为借口,派兵占据了越南南部被称为交趾支那的三个省,并迫使越南接受苛刻的不平等条约。自此,法国在越南获得了贸易权、传教权和控制越南对外关系的权力。
1874年,法国又在原条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新条约中的规定,越南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法国的保护国。当时的清朝*正忙于处理国内一大摊焦头烂额的事务,无暇顾及越南的情况,所以只是提出*并发表声明宣称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拒绝承认法国提出的条约。
不过,法国志在将越南变成它的殖民地,所以并不理会清朝*提出的*,依然我行我素地在越南北部派驻军队,修建军事设施。越南为了抗拒法国的不断蚕食,便请求清朝以宗主国的身份给予帮助,并请求驻扎在中越边境的清朝非正规军队——黑旗军,进入越南对抗法军。
到了1882年,黑旗军已经在越南境内同法军交战。不久之后,清朝*也悄悄派出正规军进入东京(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准备和法军“大干一场”。
另一方面,在北京的朝廷上,主战派和主和派却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以恭亲王和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认为清朝目前正在进行海军建设,此时不宜和一个西方世界的一流强国开战,除非是中国本土遭到入侵。
不过,恭亲王和李鸿章的观点却受到主战派的嘲笑。主战派的成员基本由一些自称为“清流派”的优秀学者组成,这些人饱读四书五经,但对外交和军事方面几乎一窍不通。他们坚持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将士的决心,而非武器装备的优劣,“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是主战派的口头禅。
清廷在战与和之间举棋不定了很长一段时间,期间还和法国进行了多次谈判。不过,双方的谈判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1884年6月23日,驻守越南东京地区的清军和法军爆发了武装冲突,法军死伤近百人,清军也同样遭到重创。法国以此为借口,要求清朝将驻扎在越南的军队全部撤出,并赔偿两亿五千万法郎(约合白银三千八百万两)。
为了*迫清朝就范,法国海军于8月5日和8月23日分别袭击了台湾基隆和东南沿海的福州,并摧毁了福州马尾船厂(福州船政局)和南洋水师十一艘战舰。法国咄咄*人的姿态将清朝彻底激怒了,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朝各路军队迅速向沿海一带集结。同时,越南北部清军和法军的战争也在持续进行。1885年3月,清军在老将冯子材的率领下,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法军在此役中受到重创。
原本法国以为凭自己的实力,能迅速在中法战争中取得胜利,可没想到清朝的军事实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由于当时法国内部政局不稳,国力上也经不起远距离战争的消耗,所以一改咄咄*人的姿态,开始寻求和平途径解决争端。而清朝方面,虽然取得局部胜利,但总体上并无优势可言,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仍处于法国海军的封锁中。更关键的是,沙俄在北部边境蠢蠢欲动,日本也对朝鲜有觊觎之心,所以早日结束中法战争也是清朝统治者希望出现的局面。
最终经过谈判,中法两国于1885年6月签订了《中法新约》。按条约中规定,中国承认法国和越南缔结的一切条约(即承认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法国撤走在战争期间进驻台湾和澎湖列岛的军队,两国都无需向对方支付战争赔款。中法战争到此结束。
后世许多人认为,中法战争由于清统治者懦弱、*,所以最后清朝不败而败。但从客观环境上来看,清朝当时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如果将战争持续下去,可能带来的后果会远远超出想象。战争虽然没给清朝带来任何利益,但清军在战争中的表现让西方列强刮目相看。
另一方面,法国在中法战争中也不算取得胜利。“镇南关大捷”中法军遭受重创,直接导致法国总理茹费理下台。战争结果虽然让法国完成了对越南的殖民统治,但事实上在战争发生前,法国就已经这样做了,只是未被清朝*所承认而已。此外,法国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强国,却和清朝打成这个结果,其在国际上的威望也大大降低。
因此,中法战争其实谈不上谁输谁赢。更确切的说,两国在战争中都花掉了巨额军费,但都没有取得让自己满意的结果,其实双方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