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大礼堂有什么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2: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6 01:55
《清华风物》之“大礼堂”
2009年9月17日,清华大学正式对外公布百年校庆标志。这是一座标有阿拉伯数字“100”的红色圆顶建筑,它象征着通往历史的入口。
大礼堂,位于清华校园中心地带,1921年由美国建筑师仿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礼堂建成,拥有罗马式和希腊式混合的古典柱廊。走进黄铜色大门,开敞的大跨结构让人心胸为之一阔。整个建筑下方上圆,庄严雄伟,既寓含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自然哲学观,也融入了清华人“坚定朴实、不屈不挠”的卓越品格。
大礼堂被视为清华园中“最有光荣历史的建筑物之一”,见证了诸多爱国运动的*出发和胜利凯旋。
北平解放之前,青年学生为国家何去何从而激烈争论。支持*党的同学占了大多数,他们总是在大礼堂聚会,因此被称作“大礼堂派”;而支持*的另一派人数较少,只能选择在同方部聚集,被称为“同方部派”。
1949年后,每当共和国有大事发生时,大礼堂前就热闹非凡。1967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消息传来,师生们载歌载舞,为这一伟大成就而欢呼庆贺。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盛大的欢庆会再次在这里举办。
大礼堂一直是学校重要的集会中心。国际政要、学术大师、社会名流,纷纷登台亮相、纵议天下;重大活动、高层会议、报告讲座、文艺汇演,一次次在这处高深的穹顶下冉冉展开。
大礼堂历来还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建成后,周末放映电影就成为惯例,最初多为西方电影。1918年前后,学生们曾在《清华周刊》上发起“改良清华电影”的讨论,写文章痛斥那些“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的坏影片。上世纪90年代起,新年电影晚会成为清华师生辞旧迎新的视觉盛宴,学校领导也纷纷到场,共听钟声、共庆盛世华章。
如今,改造后的大礼堂拥有最先进的放映设备。在悲欢离合、光怪陆离的银幕影像背后,不变的仍是那些沉默的青砖。
同样在90年代,周末的大草坪,常能看到一群群学生在这里环座,用质朴的吉他,弹奏出中国校园民谣的滥觞。他们的歌声早已传出清华,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2010年,大礼堂在修缮过程中,挖掘出一处早在礼堂开工前就存在的古迹,据考证很可能是康熙时期皇三子老师陈梦雷的住所“松鹤三房”遗址,大礼堂针对该遗址增加了专项保护设计。这座300多年前的古迹也为大礼堂又涂抹了一笔更重的人文色彩。
从建成至今,大礼堂内一直高悬着一块“人文日新”的匾额。它正是清华学风的一种凝炼,时刻鼓励着清华人以“苟日新、日日新”的精神,开创下一个百年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