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春游湖 三衢道中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1: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4:35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在写观湖楼上所见之实景,但其实也是在写他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在人生路途中,风风雨雨随处都有;然而只要保持人格的纯洁和思想的达观,一切风雨终会过去,一个澄澈空明的“心境”必将复现。
思想情感: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这样的小诗,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写来却风韵翩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徐俯(?——一一四○)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外甥。这首诗在当时就颇为流传,稍后于他的南宋诗人曾经称赞:“解道春江断桥句,旧时闻说徐师川。”师川是徐俯的号。诗人游湖,是早春天气。何以见得?有诗为证。燕子是一种候鸟。它来了,象征着春天的来临。诗人遇上了在田野中忙着含泥的燕子,马上产生了春天到来的喜悦,不禁突然一问:“双飞的燕子啊,你们是几时回来的?”这一问问得很好,从疑问的语气中表达了当时惊讶和喜悦的心情。
再放开眼界一看,果然春天来了,湖边的桃花盛开,鲜红似锦。蘸[zhān],是沾着水面。但桃花不同于柳树,它的枝叶不是丝丝下垂的,怎能蘸水呢?因为春天多雨,湖水上升,距花枝更近了。桃花倒影映在水中,波光荡漾,岸上水中的花枝联成一片,远处望见,仿佛蘸水而开,这景色美极了! 然而还没有写出“游”字,突破这个难关,得有巧妙的构思。诗句不能象记叙文那样直接表达,而是应该选出一个画面,用鲜明的形象,使读者理解到确实是春游湖边。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许许多多动人的景色迎面而来,那么选用哪一处最好呢?最后选出来了:就在“春雨断桥”的地方。一条小溪上面,平常架着小木桥。雨后水涨,小桥被淹没,走到这里, 就过不去了。“人不度”,就是游人不能度过。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一只小船来,这就可以租船摆渡,继续游赏了。经过断桥的阻碍,这次春游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块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遇到阻碍, 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意写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风光,破除千篇一律的手法,让千百年以来的读者,仿佛也尝受到撑出的小船带来的喜悦
三衢道中①
曾 几
梅子黄时②日日晴,
小溪泛尽③却山行④。
绿阴⑤不减⑥来时路,
添得黄鹂⑦四五声。
注释
①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衢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黄莺。
古诗大意
梅子成熟的季节,天天是晴天,我乘船到了小溪的尽头,以后再走山路。苍翠的树阴还和来时路途上的情形差不多,只是在山林中添了几声黄莺清脆的叫声。
作者简介
曾几(1084—1166),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后迁居河南洛阳,宋代诗人。历任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侍制。他有爱国思想,是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他的诗歌风格清秀自然、活泼轻快。著有《茶山集》。
导读
这是一首记行写景的七言绝句。诗中写作者在五月里行于三衢山道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浙西山区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一句交代季节和气候特征。“梅子黄时日日晴”,梅子黄时,正值春末夏初,这个季节,天气晴朗。
第二句交待行踪。“小溪泛尽却山行”,我坐着小船到了河沟的尽头,又沿着山路走。这句平白无奇,却描述出一幅有山有水的画面。“山行”二字引出三、四句的景物描写。
三、四句写绿阴,写黄鹂鸣叫。“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承接次句的“山行”,抒写诗人在衢州道中的见闻感觉,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树阴遮路,苍翠阴凉,再添上黄鹂的啼叫,更叫人悦目舒心。这里用黄莺清脆的叫声突出了山林的寂静,又通过写绿阴、黄莺表达了诗人的愉快心情。
这首诗,第一句强调“晴”,第二句主要讲“行”,三、四句拿山行和泛溪作比较,第三句主要讲绿阴,第四句突出黄莺,是山行中的特色。作者在诗里一句一景描述了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