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2:2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3:13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的时期。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也即大部分弱小的诸侯国,基本上都被周边的大国兼并了。到了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在战国初期瓜分了晋国,成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与此同时,田氏代齐的发生,促使战国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国、齐国、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燕国七雄并列。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促使武将获得了各个诸侯国君主的重用。当然,战国时期的武将,往往也存在频繁流动的情况。比如帮助齐国复国的田单,就在生涯后期来到了赵国,成为赵国的一员武将。再比如乐毅在燕国获得了一番成就,结果因为燕惠王的猜忌,所以*离开燕国,投奔赵国。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两位战国名将,曾在三个国家担任将领。那么,问题来了,这两位将领分别是谁呢?
一
一方面,就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就曾在赵国、魏国、楚国这三个诸侯国为将。廉颇(前327~前243),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省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在战国四大名将中,廉颇给人一种擅长防守,却不擅长的进攻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廉颇是一位攻守兼备的武将。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在乐毅伐齐后,廉颇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在此之后,廉颇不仅抵挡秦国的进攻,也在和魏国等诸侯国的作战中取得胜利。在长平之战中,廉颇率军抵挡秦国大军,结果因为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导致廉颇被赵括取代,也让赵国输掉了事关历史走向的长平之战。
当然,在长平之战后,廉颇等人打赢了邯郸之战,并且,廉颇还击退了燕国的进攻,乃至于率军包围了燕国都城。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廉颇并没能一直留在赵国。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对于廉颇这位老将,赵悼襄王并没有什么好感,而是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职务,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二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对此,在笔者看来,来到魏国后,廉颇虽然继续担任将领,却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这也是因为战国后期,魏国已经不是当时的大国了,无法为廉颇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与此同时,赶走廉颇的赵悼襄王,也想重新启用廉颇。但是,廉颇的仇人郭开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这导致廉颇没能回到赵国。在魏国碌碌无为后,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对于老当益壮的廉颇,并没有放弃这一次机会,所以又从魏国离开,选择来到了楚国。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也即很可能是楚国的士兵特点和风格,与赵国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别。但是,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都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一带)。总的来说,对于廉颇这位名将,其在战国时期的成就,都是在赵国担任将领期间取得的,也即他来到魏国和楚国的时候,都没能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