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中的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 和 论语宪问中的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的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1:3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8
报怨以德: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此处的“和”与五十二章所讲的“和”不是一个概念,五十二章所讲的是自身,是内在,是个人问题。而此章所讲的是外在,是社会问题。用调和的办法化解怨恨,不能真正的消除怨恨(作者注:也就是说,出现矛盾必须要分出对与错)。对待错误的一方要用“德”的方法,这样做才是“善”行(作者注:所以说善行不是一味的妥协)。
“和”中国人认为是良好的品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2008北京奥运会也特意体现的“和”。然而老子却不是这样认为的。此句就是告诉人们用“和”的方法解决矛盾,不是好方法。因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此句的意思是告诉人们矛盾出现,不能抹稀泥了事。而要分出谁对谁错。但是对的一方要“抱怨以德”就是不要去谩骂、攻击、指责、批评错误的一方,而要用“德”的方法对待错误一方。如果对的一方受损失了,要尽量减小自身的损失,而避免给对方带来多余的负担。这样做才可以称作“善”举两个例子说明:
1、比如两人打架,互相都有轻微的伤害,但是还不至于到刑事处罚的程度。这个时候人们往往都是不追究谁对谁错,而是说两个人拉拉手和好吧,这点小事不要往心里去。这个就是“和”这样做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最初招惹是非的人,由于自身的错误行为并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指责与损失,今后自己还会做这样的事情,也许有一天就会出现大的伤害而受到牢狱之灾。那个本身不想惹事的人,看到惹事的人并没有受到什么样的指责,自己今后也许就会主动的去惹是生非了。
此案正解: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分清谁对谁错。错误的一方要受到谴责,并且承担损失。这样惹事的人今后就不会惹事,那个占理的人,今后还会不去惹事。对待那个做错事的人,正确的一方要尽量原谅对方,这样才是正确的做法。
2、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发生事故,由机动车一方负赔偿责任(作者注:后面还有细则此处就不写了)。此条法律就是典型的“和大怨”。制定法律的人认为,就算非机动车与行人违反交通法规,但是他们与机动车发生事故,他们受到的伤害比较大,所以他们是弱者。但是制定法律的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里不谈法律是不是冲突,只谈制定的这个法律就是采取和的方法解决矛盾。
如果在高速路机动车把行人撞伤,无任何责任的机动车至少要负10%的赔偿责任。这种“和大怨”带来的后果就是“必有余怨”行人一方认为自己怎么走路,机动车也要赔偿我的损失,就会肆无忌惮的违章行驶,不单单带来交通的混乱,更大的是践踏了法律。而机动车一方,由于自身没有责任也就是守法行为而要赔偿行人违法造成的损失,势必造成心理的打击,失去对法律对国家的信心。
此案正解,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要分清责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违法谁就要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行人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造成自身的损失,就要由自己承担。这样,今后就会减少这种违法的事情。
而作为无责任机动车一方要用“德”的行为对待对方。虽然是对方的全部责任,自己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比如修车的时候,要像花自己的钱一样算计,不要认为对方给我修车就狮子大开口。如果对方生活困难,对待对方的损失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也要帮助一下对方。这个时候花的这个钱是心平气和的花出去的,自身没有一点点的怨言。而作为受损失的违法者,也会因为对方的这个行为而心生感激之情的。这样就是正确的行为。(作者注:此处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道理,非谈论法律与*)
以德报怨 何以报德
后两句是孔子这样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两个意思有对立也有互融的地方。论语里强调要区别对待,道德经里强调一个人要有基本善良的品质,勿有余怨。
参考资料:http://club.news.sohu.com/read_elite.php?b=whmt&a=9274345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9
注意!不对立!!
你问得很好;) 了不起!但不好意思,我也是学生,O(∩_∩)O~
道德经中的“德”与论语中的“德”内涵所指不同,前者是指“唯道是从”的德;后者是指“仁义礼貌”之类的东西。
你很聪明,有慧根,善于发现问题。相信说到这里你自己就能思考出最佳结果了~~
祝学业进步O(∩_∩)O~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23:09
这两句是一个意思,大道都是殊途同归。核心内容就是,要用德来对待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