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1: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3
以公元190年关东州郡起兵讨伐董卓为标志,中国进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魏、蜀、吴三国在群雄混战中脱颖而出。其后,魏国权臣司马氏灭蜀,代魏,灭吴,最终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西晋王朝。37年后,国家再次发生*,形成北方匈奴、鲜卑、羯、氏、羌和汉族建立的十六国同南方东晋汉族政权的对峙局面。继而演变为南北朝,即南朝宋、齐,梁、陈等汉族建立的王朝,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此后,北周灭北齐,隋文帝代周。到589年隋灭陈,这个**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遂宣告结束,前后凡400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处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之间。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许多全新的特点。在民族关系上。从东汉末年起,北方和西北边境上的匈奴、鲜卑、揭、氏、羌大举迁人中国北方,在与汉族地主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中心的民族融合。同时,北方汉族大批迁徙到南方.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开发,造就了对抗北方政权的基础。人口大迁徙、民族大融合是这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在封建关系方面,两汉盛行的奴婢已不多见,宗族中外来客的数量急剧膨胀,使封建租佃关系上升为时代主流。客的涌现,又使国家控制的户口急剧下降,国力削弱,而封建主的力量却日益雄厚。加上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盛行,这就为封建割据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生活方面,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蜕变为士族,他们不仅垄断文化,还享有*、经济特权,极力谋取本宗族集团的*、经济、军事利益,成为*割据的阶级根源。各国国体依然是*集权制,但政体则转化为贵族专政。两者的矛盾,表现为朝廷与地方势力磨擦不断,内乱和改朝换代频繁。
大量的社会矛盾无法通过*手段解决,不得不付诸战争,于是军事成为重要的社会实践。这一时期军事实践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战争频仍,南北对峙。崛起的各种势力之繁,建立的王朝之多,此兴彼灭之迅速,各时期*军事态势之复杂多变,使这个时代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记载其兴替的正史在24史中占11史,加上《后汉书》、(隋书》的有关部分,多达13史。据记载,这400年间爆发战争605次,是战争频率最高的时期。二是军事重权往往掌握在权臣手中。两晋南朝高门士族出身的权臣经常执掌一国或一方军事大权,与皇权产生尖锐矛盾,酿成祸乱之源。三是水军和骑兵进入大发展时期。南方以水军见长,北方以骑兵见长。特色兵种的发展,是形成南北对峙的重要军事原因。四是战略战术水平有质的提高。关心时务、研究战争大略的人越来越多。北有曹操、司马懿、二苟、郭嘉、刘晔、杜预、张宾、王猛、崔浩之辈,南为周瑜、鲁肃。陆逊、谢玄之徒。诸葛亮、羊枯等人更以数言定天下大计,引导了历史的走向。水战战术、骑战战术、步骑联合和水陆联合战术都有很大的发展。诸葛亮的八阵图则攀上了冷兵器时代阵法的高峰。
上述军事实践是军事思想的根源,同时,当时社会思潮的大变动也给予军事思想以重要的影响。东汉末年,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陷入困境。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思想界冲破经学的牢笼,继春秋战国之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王充、仲长统的社会批判思潮首先登场,随着汉末兵争年代的到来,法家思想大受宠爱,所谓“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晋书》卷17《傅玄列传》)。魏亚始以后,以儒释道,兴起玄学。在司马氏同曹氏集团残酷斗争中,许多避祸者口谈玄远,“手挥五弦,月送归鸿”,形成盛行于两晋的玄学。玄学深入探讨了宇宙本原,于古代哲学的发展不无贡献,但也出现空谈误国的流弊。南北朝以后,玄学不能自立,依附于儒学和佛学。儒学由于以伦理和*为轴心,有益于实用,再次占据思想界的主体地位。而宣扬普渡众生、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的佛学也十分兴盛,在思想界有重要影响。于是,以儒法为主体、佛道为两翼的中国传统文化架构显出雏形。这个时代,思想界给予军事思想以重大影响的,主要是法家和儒家,玄学和佛道对军事思想的影响则是有限的和消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