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1:23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46
康熙之后,雍正即位了,在九子夺嫡中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虽然雍正在位时间并不长,但是他却挽回了康熙末年的颓势,让大清上了一个台阶。
而在雍正朝,不得不提的几大能臣,分别是年羹尧、李卫、田文镜、鄂尔泰。这些人都是雍正的绝对亲信。
这个倒是无可厚非,哪个皇帝都希望能够培养自己的执政班底,有些人在朝中影响大,有些人在地方出力不少。
说起来,田文镜有点大器晚成的意思。他并不是科举入仕的,这一点和李卫有点像,不过李卫是花钱买的官,而田文镜是以监生的身份入仕,只不过是一个小县丞。
为官几十年,先后担任知县,知州,吏部员外郎,大部分为官都是在基层熬过去的。
这样的人,包括李卫在内,如果想有所提升是很难得,至少在其他皇帝当政的时候,是想都不要想的。
康熙末年,田文镜已经61岁了,这个年纪放在现在也差不多是要退休的年纪了。
不过雍正用人可以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田文镜被派往华山去祭拜山陵,可这一来一回,大清变了天,雍正登基了。
这个时候正赶上山西灾荒,让人气愤的是,山西巡抚德音,报喜不报忧,对于山西的灾情,瞒报甚至谎报。恰在此时,雍正询问了刚刚祭山陵归来的田文镜。
田文镜有一说一,把所见所闻都告诉了雍正。雍正派田文镜前去山西赈灾,没想到他的工作非常有成效,这让雍正对他刮目相看。
恰好,雍正推行新政,非常需要田文镜这样的人,既有在地方工作的经验,能力又非常出色的地方官。
从这个时候开始,田文镜平步青云,他也没想到老了老了竟然焕发了第二春。
此后,田文镜先后担任山西布政使、河南布政使及河南巡抚。在河南期间,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方大员,通过雷厉风行的方式,整顿吏治、清查亏空,随后又开始在河南推行摊丁入地。
由于他办事不留情面,手法果断,得罪了不少人,参奏田文镜的奏折,如雪片一般飞往紫禁城。然而,雍正也明白,*田文镜的人越多,越说明田文镜办实事,所以有雍正这个后台,田文镜倒也无所畏惧。
雍正六年,田文镜被授予河南山东总督,主政两省事务,一时间风头无两。
然而,田文镜毕竟年纪大了,精力不够。就像山东水患的时候,雍正认为田文镜能够处理,可没想到竟然出现了卖儿女的现象。在雍正眼里,田文镜年老体衰,被下属蒙蔽。
但是雍正也并没有怪他,只是另派人赈济。
不过田文镜也确实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多次请求致仕,本来雍正是不同意的,他也不愿意落一个卸磨杀驴的名声,可是在雍正十年的时候,田文镜再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不久之后病逝。
其实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出了皇帝以外,如果能够一辈子官居高位,其实是很难的。毕竟朝廷也不愿意养闲人,实际上田文镜年纪确实不小了,是时候退休,让位了。
然而,这也并不能说田文镜就不是善终,毕竟他并没有被雍正所杀,他的致仕,也已经是年逾古稀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46
田文镜了解雍正帝,步调绝对高度统一
因为这是他田文镜生存的根本,天下能臣千千万,张廷玉就比他强几十倍吧,做刀子就要有做刀子的觉悟,除了这些田文镜“一无是处”一无是处,田文镜深知这一点,这也是他转运的原因。
什么是孤臣,田文镜深深的了解,左右逢源是会死得非常快的,所谓孤臣就是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皇帝的利益高于一切,皇帝说的都是对的,如果是错的,那证明自己还没想透彻,皇帝要做的就是我要做的,不但要做,还要做出惊喜,做的领导心花怒放,除了皇帝,任何人的利益不足为虑,什么科甲出身,什么百姓都不是问题,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皇帝。
说得过分了么?丝毫都没有,更不是搞笑。纵观田文镜的一生,包括他自己的所说所做,任何人都能很轻易的发现,田文镜真的真的真的对雍正帝这个伯乐是感恩戴德的,是终生敢当犬马以报知遇之恩的。
为啥?除了他田文镜就没人能干这差事了?有的是,他一个生员起步的县丞啥都不是,科甲系哪个不比他学历高,学习成绩好,哪个不比他有关系有能力,人家即便清贫出身,同年也是遍天下,一生不会发愁生计。他田文镜有什么?
除了忠诚还是忠诚只有忠诚,仅此而已,只有抛开一切利益和牵绊将忠诚进行到底,才能不负重恩。一辈子就要过去了,一生最大的恩人,最大的贵人,只要他需要,我就在。“他需要”仅就这一个理由,胜似千言万语,仅三字,已足够。
田文镜一直都在揣摩雍正帝的心思,雍正帝最恨结党,斥责科甲系,田文镜就与科甲系针锋相对,唯马首是瞻,雍正帝的目光瞥向哪里,下一秒田文镜就会站在那里充当马前卒的角色,不但“干掉”了李绂,还让雍正帝心甘情愿地把他任人唯亲和构陷*的罪行遮过去,而且反过来雍正帝还要劝慰田文镜,对他表示理解,因为雍正帝心情愉悦了,原本无从下手,现在拔起萝卜带着泥,打击科甲系的“结党案”大快人心。
雍正帝推行耗羡归公,推行摊丁入亩田文镜更是冲在了最前线,虽然公正地对他评论来说,他对百姓还是有功的,但是恐怕他自己都不以为然,因为他考虑的仅仅是雍正帝喜不喜欢,别人是讴歌还是怒骂,又有什么关系。
对田文镜的知恩图报之心,雍正帝不单了解还很感动。一个对自己有如此感恩心的人,能不极力贯彻自己的新政么,事实证明,田文镜不单贯彻了,而且贯彻得相当彻底,雍正很满意。田文镜能不为自己着想么,能想的都想了,自己这点心思都不够田文镜揣摩的。能背叛自己么,当然不会背叛,而雍正缺少的恰恰是安全感,所以他也很珍惜田文镜,又怎会让他的心腹干将“一落千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46
清朝雍正年间,田文镜、李卫、鄂尔泰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三位能吏,乾隆帝曾语这三位名臣“皆皇考所最称许者”。这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考试进入官场的。
你像张廷玉、李绂这些重臣都是进士出身,而雍正的这三大心腹学历都很低。历史上的李卫其实并不像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是个叫花子,他是一个富家子弟,只不过不是块读书的料,三十岁的时候花钱捐了个员外郎,从而进入兵部;鄂尔泰二十岁时才中举,承袭了祖上的佐领世职;而田文镜则是以监生的身份进入仕途,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李卫在雍正继位后,平步青云,短短数年,由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升至朝廷一品大员,经乾隆一朝,圣眷不减,至乾隆三年五十一岁辞世,乾隆依总督规格为李卫举行葬礼;鄂尔泰在雍正临终之际,被任命为弘历的辅政大臣,在乾隆十年病逝的时候,还获得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的殊荣;而雍正的另一个心腹田文镜,在雍正初年大红大紫,被雍正称为“模范官吏”,却在雍正九年逐渐失宠,并在次年黯然退休,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田文镜是在雍正继位后才崭露头角的,在康熙年间他一直默默无闻。二十二岁时才以监生的身份出任福建长乐县丞,这是个正八品的小官,也就是*的副手。此后一直在基层兜兜转转二十多年,历任知县、知州等职,直到四十五岁时才上调朝廷,做了吏部员外郎。后来在五十五岁时才升到内阁侍读学士这个职位。
雍正帝继位后,田文镜的仕途出现转机,此时田文镜已经六十一岁了。放在现在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了,可是壮心不已的田文镜刚刚迎来事业的春天。
田文镜的发迹源于一次偶然的机会。雍正元年的时候,山西发生灾害,年羹尧请求朝廷赈济灾民。而当时的山西巡抚德音却好大喜功,谎报山西并无灾情。而此间田文镜受命祭告华山,回京后田文镜将山西的灾情据实向雍正帝一一禀报。雍正非常赞赏田文镜的认真求是,于是任命他为山西布政使,前往山西赈灾。田文镜本来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到了山西以后,很快把山西治理的*清明,社会秩序井然,雍正开始垂青田文镜。
过了一年,田文镜又任河南巡抚。在河南期间,田文镜以铁腕治理当地。严查赋税亏空、对待各级官吏严厉苛刻。当地的很多知州、知县都遭到他的*。这期间田文镜也得罪了很多同僚。
广西巡抚李绂在雍正三年的时候被任命为直隶总督,赴任途中,路过河南,对田文镜的严苛治吏提出指责,认为其有辱读书人,两人因此结怨。因为被田文镜*过的知州黄振国与李绂是同榜进士,因此田文镜密报雍正称李绂假公济私,刻意报复。而李绂则直接面见雍正,称田文镜在河南手段过于严厉,冤枉了一些*,而对一些有劣迹的*如知县张球等却不闻不问。此时御史谢济世也*田文镜结党,但雍正只是惩治了县令张球,对田文镜的作法采取了认同。于是李绂、谢济世被认为是结党,李绂被革职,谢济世被流放,而黄振国则被处死。这场田文镜与李绂的互劾案,以田文镜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后,田文镜在雍正的大力支持下,在河南全力推行摊丁入地*,乡绅与百姓平等纳税。这一*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
雍正帝对田文镜的政绩大加褒赏,田文镜升任河南总督,加兵部尚书。雍正又将原本属于汉军正蓝旗的田文镜抬旗为正黄旗。
雍正六年的时候,雍正还特别为田文镜设置了一个职位“河南山东总督”,可见雍正对他的厚宠。次年,田文镜又兼任北河总督。
田文镜为官严苛,对百姓刻薄寡恩。这一年,山东、河南两地都遭了水灾,雍正下令减免两地赋税,而田文镜却上报称灾情对收成影响不大,原定的赋税完全可以完成,并不需要朝廷的照顾。实际上灾民的日子都到了卖儿卖女以糊口的地步了。
雍正得知真实灾情后,特命侍郎王国栋前往河南赈灾。而此时的田文镜以健康原因请求告老还乡。雍正念他一心为公,后又派他回河南复职。次年,田文镜再一次请求退休,这一次雍正准许了他。不久,田文镜郁郁而终。
田文镜为官干练,手段果敢,是个有作为的*,同时也是个严苛的酷吏,他的作风与雍正雷霆万钧的手段有些相似,很对雍正的胃口,所以很快成为雍正的心腹重臣。
晚年由于瞒报河南灾情,加上年老体弱,告老退休。但对于瞒报灾情,雍正对他并未深究,反而称他年龄大了,被下属蒙蔽,替他打了圆场。在田文镜死后,雍正还赐他葬在泰陵附近。
可见,田文镜的结局还是不错的,并没有像题主说得一落千丈。田文镜的得宠是因为如实禀报雍正元年的山西灾情,而失宠又是因为瞒报河南灾情。得失之间,令人无限玩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47
康熙二十二年,以监生授福建长乐县丞 。雍正元年,命祭告华岳。
因为田文镜在康熙二十二年就已经入朝为官。他在官场沉浮了数十年,直到雍正皇帝上台后,才得到提拔和重用。
及文镜还,入对,备言山西荒歉状。上嘉其直言无隐,令往山西赈平定等诸州县,即命署山西布政使。
田文镜之所以受到皇帝的重用,有运气成分在。雍正上位那年,山西受灾严重,年羹尧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而山西巡抚德音隐瞒了受灾的情况。
恰巧当时田文镜刚从山西回来,他把当地的受灾情况原原本本转述给雍正,而雍正为了奖励他的诚实,所以让他当山西布政使,负责赈灾。
田文镜可谓雍正朝汉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书,封为太子太保,称得上是平步青云、春风得意。
鲜为人知的是,田文镜年轻时仕途并不顺利,因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镜20多岁才当上七品芝麻官,由于政绩平平,也没有什么靠山,就这样平平淡淡当了20多年基层干部。田文镜自己都有点灰心,心说这辈子基本没戏,就这样要平庸地干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镜不知道什么时候烧了高香,突然时来运转,被提拔为侍读学士,去给皇帝当任课教师,从此田文镜算是鸿运当头,想不得势都不行,因为雍正听过自己讲课,也算是自己的学生。雍正一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镜就用了用武之地,而这时候,田文镜已经是花甲老人了。
田文镜是康熙、雍正两朝大臣,在康熙朝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康熙驾崩的时候61岁的田文镜还是个州县官,直到雍正登基他才逐渐受到赏识。
雍正上位之初,就很看重田文镜。
雍正元年,山西受灾,年羹尧请求朝廷拨款赈灾,而山西巡抚德音却禀告皇帝山西并无灾害,乃是年羹尧在欺瞒圣上,意图贪污赈灾款。雍正就询问熟知山西境况的田文镜,田向雍正和盘托出了山西实况,雍正嘉奖他直言不讳,进而派他去山西赈灾署理山西布政使。
他到了山西之后就大展才华,把山西多年来囤积下来的公务全部厘清,消除了原有的弊病,山西政务由此焕然一新,他也由此开始正式被皇帝重用,成为雍正的股肱之臣。
不过乾隆皇帝继位以后,改变了雍正“严猛为政”的治国方针,主张“宽严相济”,实际上就是尽力恢复康熙那个时候宽松的传统。因此,乾隆对雍正的很多举措都进行了改变。比如对汪曾祺、年羹尧等案从轻改判,对效法田文镜的王世俊处以重罚。
这个时候作为雍正朝作为积极的田文镜自然成了众矢之的,很多大臣开始对他群起而攻之。比如河南巡抚说田文镜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本人也直接对田文镜进行批评,“河南地方,自田文镜为巡抚、总督以来,苛刻搜求,剥削成风”。这个时候田文镜失宠就再正常不过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48
从平步青云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镜因何失宠?虽然我对历史也无甚研究,正好看雍正帝的时候看到过这么一段,所以下面就以我的感官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远远谈不上一落千丈这么严重,只是他做了几件错事,让他在雍正帝面前没有那么受宠了而已。田文静作为一个非科举出身的人,为什么刚开始会得到雍正帝的重用呢?我觉得主要因为他的察言观色,明白领导真实的意图,而且比较忠诚,认真贯彻雍正帝需要执行的东西。
首先,雍正帝上台之后,大力推行自己的新政,因为这触犯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效果并不好。而田文镜却能察言观色,明白雍正帝的真正意图,因此他是极力赞成新政的。因此,对于那些反对新政的人,他出手是相当狠的,该杀头的杀头,该监禁的监禁,这一点让他深得雍正帝的心,成了他平步青云的开始。
第二,他深知雍正帝最讨厌结党的心思,因此,他对那些结党的科举后当官的人处罚力度也加大,这一点也正好深得雍正帝之心。而且,他对雍正帝是真的死忠,雍正帝安排下来的工作他绝对会不遗余力去完成,即使这样会得罪很多人,他也在所不惜,这也是他能够平步青云的另一个原因。
而他的失宠主要是因为渎职匿灾和谎报垦荒数量造成的,这两点要是换在其它*身上的话,早就是一个杀头的大罪,但是雍正帝鉴于他的死忠,并没有过多地惩罚他。
1、渎职匿灾
在他管理的辖区,出现了严重的水灾,但是他报喜不报忧,一直坚称自己所管辖的区域是国泰民安,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当很多老百姓只能卖儿卖女或者逃荒才能活下去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再也包不住了,最终他还是要对自己的谎言负责,被拉下高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谎报垦荒数量
为什么要谎报垦荒数量呢?一方面可以给自己脸上增光,这些都是他的政绩。另一方面,良田多了,国家的税收就会多一些。但是,这种做法的弊端也是有很多的,毕竟这都是虚报的数量,当百姓的赋税达到他们交不起的地步的时候,社会治安自然就会变差,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农民起义*就成了无可避免的事情,这也是最终田文镜失宠的一个主要原因。
田文镜确实是雍正帝手下的红人,经过自己的真心和努力工作,他曾经辉煌过;但是因为自己的一些本职工作做得不靠谱,所以最终他也被雍正帝拿下,但并没有被处罚。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知道田文镜吗?你们是怎么评价这个人的?欢迎大家踊跃发言,进行合理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