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事件的看法137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3 05:3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3:56
这是我收藏的一篇新闻报道 写的很好你看下吧 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注:来源于某新闻网站 版权归原撰稿人所有
20日中午举行的遇难者悼念仪式上,放飞的气球是33个,敲响的丧钟是33声,其中包括32名遇难者和自杀的*手赵承熙。33块半圆的石灰岩悼念碑被安放在校园中心广场的草坪上,其中一块悼念碑上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旁边放着鲜花和蜡烛。还有一些人留下的纸条:“希望你知道我并没有太生你的气,不憎恨你。你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所有的爱都包含在这里。劳拉”;“赵,你大大低估了我们的力量、勇气与关爱。你已伤了我们的心,但你并未伤了我们的灵魂。我们变得比从前更坚强更骄傲。我从未如此因身为弗吉尼亚理工学生而感到骄傲。最后,爱,是永远流传的。艾琳”。
同日,搜狐新闻中心社会频道的版面上,也有一则很扎眼的消息《马加爵骨灰仍在殡仪馆,家人为避免议论放弃领取》:2004年2月,云南大学在校生马加爵残害4名同窗,震惊世人。2004年4月24日,马加爵以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行刑后尸体在昆明跑马山殡仪馆焚化。至今马家人没有去昆明领取马加爵的骨灰,马建夫(马加爵之父)说:“骨灰我们不要了,就当我们没有这个儿子,让一切都过去吧!”村主任说:“马建夫一家老实本份,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
我不知道两条新闻的同时出现是巧合,还是有意识的安排,然而同样在校园中,同样让同学失去生命的两个校园杀手,死后不同遭遇的强烈反差所形成的新闻效应,足以在版面的切换中,刺激着我们的眼睛,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赵承熙和马家爵的行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案发导火索的偶然事件只是表面现象,而长久以来的心理扭曲,才是导致他们最终走上极端的真正原因。对此,美国人对凶手在给予极大宽容的同时,更多的是对他“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和安慰,对此我感到非常心痛”的反思,是放着鲜花和蜡烛的悼念,在这里,他们虽然对夺走众多生命的手段表示遗憾,但是对凶手的生命,他们同样予以了极大的尊重,也许,这就是他们口中“力量、勇气与关爱”和“爱,是永远流传的”的真实写照。
再来看看马加爵,他家人“让一切都过去吧”的决定,实是出于“怕被人指脊梁骨”的无奈,是怕“让全家背上恶名”的畏惧,这绝非是马家人的胆小怕事,他们的无奈和畏惧是因为巨大的社会压力。事发后,马加爵的父母为了减轻马加爵的罪孽,开始了赎罪之旅,在向被害人的家属跪地*时,就曾数次被拒绝;而马加爵归案后,他的母校开心地饮起了庆功酒;马加爵被执行死刑后,还有人燃鞭放炮大加庆祝。我们固然可以将些理解为对犯罪行为的痛恨,但是谁又能否认这些举动中,也表现出了对曾经的生命的冷漠?对一个已死的人尚且如此,那么,马家人对领骨灰的忧虑也就不奇怪了。
赵承熙作为一个留学生,最终还得到了人们的宽容,并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对自身的反思,而我们对马加爵除了痛恨以外,有没有过些许的宽容?退一步讲,即使我们很“正义”地不宽容他,即使我们不尊重他曾有的和逝去的生命,即使我们都知道他的心理扭曲甚至可恨,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他年轻的心扭曲到这个程度?难道仅仅是他自身的问题吗?我想,美国人对赵承熙的悼念,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欠缺的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我们缺乏的就是对自身的反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6 03:56
yuvgygcycf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