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有利于统一还是阻碍了统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3:1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04
有利于统一,正因为赤壁之战,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如楼上所说。
老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还有曹操官渡之战生理原因及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其他需要的材料:
战争日期: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作玄武池训练水兵,并对可能*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出兵十多万南征荆州(约今湖北、湖南),欲一统南北。便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此时孙权已自江东统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相机吞并荆、益州(治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为谋士,以其隆中对策,制定先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曹操军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战马无粮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冬,亲统军顺长江水陆并进。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曹军,遇于赤壁。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及荆州新附水兵,战斗力差,又逢疾疫流行,以致初战失利,慌忙退向北岸,屯兵乌林(今湖北洪湖境),与联军隔江对峙。
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籍兵士上船,欲加紧演练,待机攻战。周瑜鉴于敌众己寡,久持不利,决意寻机速战。部将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随后带船数十艘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以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并系轻快小艇于船后,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戒备松懈的曹军皆争相观看黄盖来降。此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延及岸边营屯。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余船,引军退走。
赤壁市赤壁山上的镌字
联军水陆并进,追击曹军。曹操引军离开江岸,取捷径往江陵,经华容道(今潜江南)遇泥泞,垫草过骑,得以脱逃。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满宠屯当阳,自还北方。
周瑜等与曹仁隔江对峙,并遣甘宁攻夷陵(今宜昌境)。曹仁分兵围甘宁。周瑜率军往救,大破曹军,后还军渡江屯北岸,继续与曹仁对峙。刘备自江陵回师夏口后,溯汉水欲迂回曹仁后方。曹仁自知再难相持,次年*撤退。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之水军不强,且军中出现瘟疫,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赤壁位于何处
赤壁之战场所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蒲圻说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
嘉鱼说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赤壁之战的典故和成语
典故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 苦肉计 官渡之战 草船借箭 借东风 三气周瑜
成语 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
关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和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的原因
【一】官渡之战曹操军胜利的原因
官渡之战乃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在战事初期处於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刘晔、荀攸、许攸。
1. 袁绍与曹操在白马相持时,袁绍下令筑起箭塔,连日向曹操营寨射箭,使曹 操军心动摇。 其后,刘晔献上霹雳车之计,大破袁绍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据守之地。
2. 曹操於黎阳与袁绍杷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大破袁军。
3. 建安五年八月始,两军再次相持於官渡,双方互有胜负。其后曹操军中缺粮,适逢袁绍谋士许攸与营中将士不和,投奔曹操。许攸献计烧袁绍军粮,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於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刘晔、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官渡之战是*在《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我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二】赤壁之战曹操军失败的原因
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只不过这回曹操变成了失败的强者。公元208年曹操率领水陆大军,号称百万,发起荆州战役,然后讨伐孙权。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由周瑜指挥,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破曹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之战是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也是孙、曹、刘各家都派出主力参加的唯一的战事。曹操之所以会遭受惨败,主要在于:
1.军事错误:劳师远征、水土不服、舍长取短(不习水战的北方军以水战方式战斗)、军心不一(相当一部分士兵是降来的)。
2. 战斗思想准备不足。曹操在战斗之前就已经开始盘算胜利后在江东如何享乐,完全可以说明他骄傲、轻敌、匆忙出击,想一口吞下江东,对战斗的结果过分自信,有着这样轻浮的心态导致了他在赤壁之战中全线败北。晋代史学家习凿齿就指出是曹操一时的骄傲自满而招致赤壁之败:“昔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
3. 战略错误。时机并不成熟,此战不应该打。贾诩曾进言,希望曹操休养生息,可做到“不战而令江东称臣”,而曹操不听,非要去打。当代学者从“经济均衡论”的视角,提出曹操当时统一的条件尚不成熟,因为“长江流域上下游几个区域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了勉强可以自给和彼此均衡的程度,给南方孙、刘的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同一时期北方的国家则由于受到割据混战的严重摧残,无力消灭南方的国家,以统一中国”。
4.天灾。一是风,正当东吴军发起火攻时,大冬天突然刮起东南大风,风助火威,正好烧了处于江北的兵船;二是雾,《英雄记》云:“曹公赤壁败,行至云梦大泽中,遇大雾,迷失道路”这虽然不是直接的败因,但也造成了不利;三是疾疫,据今人考证,是血吸虫病。《三国志•周瑜传》云:“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没等交战,就已病倒,当然只有败退。《三国志•�武帝纪》云:“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不仅病了,而且还死了不少,这就更说明这次疾疫是这次失败的重要原因。
5. 从当时的战略角度考虑,曹操之所以在赤壁惨败,进而丢掉几乎整个荆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及时攻击屯驻于夏口的刘备残余势力,促成了处于弱势的孙、刘之间的联盟,并以夏口为据点向曹军发起*。可以说,忽视夏口的重要战略地位是曹操的战略失误,并直接导致了赤壁惨败。
夏口为荆、扬二州战略要地,既是江汉平原顺流东出的大门,又是东南扬州溯江西攻必夺之要塞。赤壁之战,曹操若于孙刘联盟之前占据夏口,便可沿江直下,直接威胁江东政权;即使在夏口以东为东吴水师击败,亦可退守夏口,转攻为守,依然可以保全整个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若占有荆州,则可以西攻刘璋,东迫孙权,曹操仍有统一全国的资本。可以说,错失夏口一地,曹操由此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时机。
三国末期,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二月,王浚“进破夏口、武昌,遂泛舟东下,所至皆平”。吴国战略要地夏口失守,孙皓势穷力竭,只得投降,西晋统一全国。
*:东吴孙权吴人吴制,也就是政权江东化。本质上缓解了一定的内部阶级矛盾。曹操方面:北征乌丸刚结束,新降荆州集团,内部矛盾压力大,曹操依循法家思想治国,严重影响士族阶级的特殊为官地位,面对的*压力大(*掌握于士族阶级之手) 总结一句话:东吴基本上下一心(孙权斩岸立誓之后)与刘备联军,曹操内部矛盾虽未彻底激发,但要相对较大。
军事:孙氏久占东吴,以历三世,国险民附,易守难攻,且入主东吴必经水战,江东之人多以水战为主。曹操方面军事力量强大,兵数众多却因新老(亲兵,新降,地域)关系上下离心,不习水战,故而略显外强中干。
战术:曹操领5000精兵追击刘备后,突然离奇的停顿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并没有顺势追击刘备或者等大军到齐顺江而下东吴,给刘备时机联合东吴做足够的战前准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操在巴丘停顿了将近半年,从而丧失了战机的主动权(有说法是军队得了瘟疫。)
思想:骄傲自满,过于轻敌。顺便说下一楼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庞统什么事!!庞统那时没名气没地位,凭什么让曹操相信他?连锁战船是曹操或者他自己的幕僚们的想法,一是因为瘟疫,二是因为北方人不善水战,三是气势。
总结一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错再错,指挥上与思想上严重失误,再加上瘟疫及内部政权阶级不稳,后方不干净(马腾,韩遂)以及孙刘联盟和周瑜指挥的正确性,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
参考资料:老实讲课后的回忆及网页搜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04
首先请您尊重我的劳动成果,认真地将我的说法读完并用心理解,谢谢。
如果从“打不打”的角度来说,赤壁之战有利于统一,因为打了这场仗,天下就会趋向一个比较稳定的局势,许多小势力会在这场大战前后灭亡,结束了经久不息的战乱,大大增加统一的可能性。
而从“打不打得赢”的角度来说,赤壁之战若是曹操的胜利,那么统一便是理所当然而又轻而易举的事了,而此战没让曹操胜利,所以赤壁之战阻碍了一个原本就极其强大的势力的更强大——这相当于阻碍了一个原本就很接近统一的天下更接近统一,从这个方面来讲,赤壁之战又阻碍了统一。
所以现在的问题转化为:赤壁之战究竟是曹操胜算大,还是孙刘联军胜算大?更好理解地说,就是“赤壁之战本该谁赢”的问题。
若本该曹赢,那么天下本该在赤壁之战后立即统一,连三分天下的局面都不会出现;若本该孙、刘赢,那么反正曹操赢不了天下,先让天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局面下,显然统一的前景更明朗。
但这个问题实在是玄之又玄,连有关史学家恐也难以解答。那么我们不如看史实,用事实说话。
当然,历史上是孙刘联军的胜利。
那么,在不探究“赤壁之战本该谁赢”的问题的基础上,我的看法是:赤壁之战有利于统一。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05
有利于统一,因为原来是大混战的局面,赤壁之战后就成了三国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5:05
有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