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2: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6:39
综观《英烈传》一书,和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等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很类似。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系抄袭手法而致。确实,读来文中内容确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文中直称其源。
如五十五回所述“常遇春辕门三射戟”中,降将吕珍直接说“闻听古来降服,有以力服,有以心服,今我等见三国中吕布能射戟上红缨,不知将军可否”。然后常遇春就命小校竖戟而射,三矢三中,吕珍等遂服。这种直接引用《三国志演义》中的故事在文中出现,足证其有很大部分内容是得自罗贯中。
又如第一回元顺帝荒淫失国政里,说因为顺帝无道,其宫殿大震,地陷一角,下出一穴,派人下去打探,里面黑气冲天,中有一石碑,上写几句偈言。这个情节又与《水浒全传》中洪太尉上山进香相似。看来又是顺手拈来。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皇明英烈传》一书原就广泛摘取其他小说的精彩而成。大凡这类小说众口流传,相沿以成,作者也多是民间艺人,或是低级文人。至于由谁缀连成篇,今天已难确定,大抵众人之手耳。
不过该文也参照不少史著,正史野史杂史,一概都有,《明实录》、《明史》、《明良纪》、《高陂异纂》等。如第二回叙朱元璋出世时,异香满室,红光冲天,邻人皆以为着了火,提水来救。这和《明实录》中“太祖实录”一样,肯定是从彼处引用。赵景深先生在《中国小说丛考》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英烈传》中文辞也很俚俗,除了抄袭来的几首套词外,很少描述性语言,恐与其流传于民间相关。而且八十回中历叙朱元璋从起事到建国。篇幅不多却很有重点,足有一半以上笔墨描写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开战。其叙述战场情景颇似《三国志演义》,连曹操败逃华容道时的几笑也被移用。但几次斗阵和使妖法,又有点像《水浒传》和《封神演义》,如第五十六回张豹所摆八门阵,与《封神演义》中闻太师所摆十绝阵相仿。刀来*去、颇多重复。文中还有许多如“白猿献书”、“铁冠道人返魂”、“金童玉女下凡”则杂取明代传奇话本中的一些情节。总之是个大拼盘。如第三回写朱元璋插竹为旗,喝令众鹅,青者归东,白者归西,众鹅立刻就分列两旁,唯独一花鹅不知所从,往来与二旗之间,就是来自冯梦龙所编《古今笑》一书。
除了一些细节为使情节紧凑有趣而虚构外,该书大事还是按历史事实架构的,这大大不同于以后的话本,今天的《明英烈》已完全成为一种虚构的评书。因此也不能把《英烈传》视为等闲坊刻小说。还是有几分史料性的。作者参阅大量材料编次此书。绝非草草动笔。今日看来,显系这样构成:人物和时间顺序采自正史。除虚构了朱元璋是郭光卿外甥,郭光卿举义称王外,大部分人物都是历史中确有其人。就是郭光卿也是以郭子兴为历史原型而成。这些人的行事功绩也按照明代史实记述,胡大海遇刺、常遇春病亡都与史实相符,而以后的小说对此都加以改动,胡大海被描写成一个草包式的福将、常遇春则类似关公,完全脱离历史。
不过,任何讲史的文学作品也不可能把精彩故事收集的面面俱到,譬如:讲刘伯温以及常遇春反元故事的《正气图》,还有常遇春北伐打败伯颜图故事的《八达岭》(事见清代传奇《千秋鉴》)等故事,就不见于小说,戏曲中则有这些故事。
情节架构来自演义小说。如何把众多史实串联成书,作者借用了《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的结构,使之成文。如朱元璋贩乌梅结识六友、访贤徐达,以及兵取和、滁二州就与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兵取西川相似。
细节描写来自野史,更多的来自民间传说。如天神下凡助朱元璋打天下,以及众多的迷信、鬼怪。这些虽然使之能广泛流传,但却颇有损全书思想内容。只不过是到底是书先写还是人后加,今日已难辩,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这就牵涉到本文作者了。作者是谁,现在并无定见,倒是无名氏撰被大家接受。明人沈德符在其所著《万历野获编》中说是郭英的后代郭勋为了突出祖先功绩而请人编写的,立论根据是郭英没有射死陈友谅。但今天又有学者引用明郎瑛《七修类稿》说郭英确实射死了陈友谅。其实不论郭英有没有射死陈友谅,《英烈传》的作者都不会是郭勋。因为该书并未突出郭仕俊,射死陈友谅之功还不如韩成救主功大。古代“功莫大于救主、计莫毒于绝粮”。再说明代皇帝再糊涂也不会因为一部小说就大封官职,沈德符言不可信。
至于清代刊本所说什么徐渭先生怀才不遇,感太祖等以平民起兵,终于登大宝而叹其机运,愤而做此书云云,也难以令人信服,只不过目前无资料反驳之,姑且从之说。因为该书变动较大,又屡遭毁禁,故多有改动之处,有人编次梳序,想来也是自然。
这本书在清代遭到全禁,理由是“系传奇小说、语句混杂,又多邪说,应销毁”(同时还有歌颂其他朝代的抗番名将、民族英雄的一些通俗文学受到查禁,譬如《说岳全传》).但其实际原因则非此。试想,该书屡称朱元璋系真龙天子,承应天帝之命。顺时应世而出。那么其后代自然也是真龙子孙。清统治者夺占了朱元璋明江山,无疑是鸠占鹊巢,逆天行事,这还了得。清人最怕汉人这样想,屡次声明清室江山系得自李自成之手,而非但不是夺朱明天下,反而是替朱明王室报仇。可这种说话太牵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人们反清依旧。
为此,清建立政权后,凡写明代的史书,无论正野稗奇,通通严禁。《英烈传》也就在劫难逃了。
现存《英烈传》版本很多,看来清廷严禁的效果不大。最早的刊本当属明代的《新刻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书前有《皇明英烈传序》,该书刊刻精美,配有明世系、功臣名录,还有插图,可惜流失到日本去了。
至于清代刊刻之《英烈传》,因为官府查禁的紧,书商们便将此书改头换脸,以《云合奇踪》的名字刊行。据有的学者考证,在明代万历年间也有《云合奇踪》的书名流传。
就清刊而言,其文字内容较明本大为简略,刻印也十分粗糙,笔者见过一套《清同治年刻大明云合奇踪全传》,系江苏书商所刻,纸劣字差,令人难以卒读,系典型的小书贾所为。
《英烈传》之前后,还有相同题材的作品,在其之前有《皇明开运传》,《皇明开运英武传》,内容与《英烈传》相近,可能是其祖本。其后有秦淮墨客著《续英烈传》,五卷四十回,写得是靖难之变事。据史料载还有一部《真英烈传》,今已无从见到。
明英烈系列小说随着戏曲、曲艺的发展,由历史小说逐渐向传奇色彩浓厚的评书、评话等作品演变。 评书《朱元璋演义》、《明英烈》及其续书《燕王演义》同历史小说《皇明英烈传》及其续书《续明英烈传》相比较,曲艺作品虚构故事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