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22:3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7:46
原创2017-09-07飞呀树懒心理社树懒心理社
“中国式好人”并不产于“中国文化”
“中国式好人”其实应该并不专属于“中国”,这种状态,大概各个国家都存在的。
它的形成,并不基于某一种“文化”特有,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一些症结。
提出“中国式好人”这个名称,大概是因为大家理解“中国文化”(比如“存天理、灭人欲”“以德报怨、谦逊坚忍”)有压抑人性、否定自我的特点。
这应该是个“文化传承”过程中的误解,不管是因为*原因,还是教育原因。
个人觉得我们对绵延了上千年的“文化”,应抱有“敬畏”之心,其中真意,或许你我都未参透。
所以,这里我们不论”中国式好人“产生的文化背景,只探讨一下个体成长的心理过程。
你有没有“中国好人”的特点?
1.不敢说“不”,不敢拒绝。
2.不敢表达自己负面的感受。
3.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4.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满足别人。
5.不敢接受,只能付出。
6.对别人“好”的时候,有委屈感受。
7.别人没有“回报”,会有愤怒。
8.对于大多数人,有“做个好人”的道德要求。
9.有*的道德优越感。
10.不愿面对冲突,但内在冲突很大。
以上10条,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我们自己也觉察不到。
但基本上能概括了“中国式好人”的心理状态。
“中国式好人”的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抛开大的文化背景不谈。
文化会在我们的家庭中表达,然后通过父母的言谈举止,来影响我们的内心。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好人的父母,小时候,会给他一些:
“不要感觉”
“不要变得重要”
“不要思考”
的禁止讯息。
这些禁止讯息,可能会通过,当孩子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和需要时,父母无数次的反对或漠视,而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和生存策略的决定。
孩子对自我价值的感觉是“我不重要”;
孩子的生存策略是“我不要表现得很重要”。
但是,所有生命都需要感到自己很重要,自己被爱,自己有归属感。
所以,冲突就这样产生了。
小孩子要靠父母巨人活着,这是毋庸置疑的。
活下来,就得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按照父母想要的方式和姿态来存在。
所以,他们不敢说“不”,因为会惹父母生气;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因为会被父母拒绝。
他们要付出讨好父母,因为这样父母会给予自己积极的安抚;他们不敢接受别人的付出,因为欠着父母的就不是个好孩子。
他们内心其实过得并不开心,因为内心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一直都在呢。
“中国式好人”的形成,其实是来源于这样的父母:
看不见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当然,这些父母,大多数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是出于压抑的状态。
也是“中国式好父母”。
但“中国式好父母”,其实因为也有自己内在的冲突,所以内心深层并不快乐,孩子敏锐的心是能感受到的。
总结一下,“中国式好人”,其实是一种低自尊的状态下,在关系中,不健康的“讨爱”。
“真正的好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从心理学大师萨提亚的理论,来分析一下“中国式”好人的问题哦。
萨提亚一直致力于人类积极的生命力,一种在高自尊的水平上的高水平的自我关怀和自我决策。
这是我学习过的最温暖的一个心理理论。
萨提亚提出一个我们的生存模型:
由情境、自我及他人共同构成。
我们的生存状态,基于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自我价值感”。
而高度的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对“自我”、“他人”和“情境”的同时信任和尊重的平衡基础上。
由此,萨提亚提出了4种低自尊生存姿态,
来源于我们低自尊和不平衡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下,我们将属于自己决定自己价值感的权利拱手给他人。
中国式好人,一般以“讨好者”的生存姿态和别人互动,但内在,可能有“指责者”的*姿态。
萨提亚又提出一个健康的生存姿态,就是
表里一致的生存姿态。
这个姿态,即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也考虑情境,是一种完满的状态。是真正的好人,所处的状态。
我们在家庭教育学习中,经常说要尊重孩子,这时候,父母就容易忽视自己。
其实,对孩子来说父母最健康的尊重,是对父母自己,孩子,和当下的情景,三者的尊重。
我们的亲密关系,以及一切关系都是如此,才会健康。
萨提亚还有一个个体冰山模型。
如果冰山内在各个层次和外显行为,都一致的话,一个人就会活得比较自在、健康。
如果各个层次,有所冲突,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中国式好人内在的渴望和信念、行为,都是不一致的。
比如,渴望被人爱,但是不敢接受别人的好。
“中国式好人”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还是基于萨提亚的治疗理论来看。
萨提亚致力于提高人们的自尊、自我接纳和自我决定。
通过引导我们转换自己不健康的生存姿态,和学会表里一致的沟通和表达,来提升自我价值,对自我负责,使自己和他人更家和谐一致。
那我们可以怎么自我转变呢?
1.觉察自己的生存姿态,如果处在上面说的四种低自尊姿态里,可以转换为高自尊的,即尊重自我、他人、情境的平衡姿态里。
2.觉察自己的内在冰山,觉察、接纳我们的渴望、期待、感受等等,允许它们,让它们得到一致的表达。
允许你自己
其实其它心理治疗理论也有对提升我们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负责的努力,比如心理学家史坦纳提出的“五种允许”:
1.允许自己“说出你的需求”。你并不需要为自己要求什么感到亏欠,但是记住,别人有权决定如何回应你的要求。如果你因提出要求而得到不想要的回馈,也不要低估它的价值。
2.允许自己“给予你要给予的”。不要受限于如下观念“我已经付出这么多了,所以我不会再付出,除非我如数收回。”你想要给多少就可以给多少,不必自我*。
3.允许自己“接受你想要的”。接受并保留他人给你的爱是被允许的,不要庸人自扰地想“不,我不能接受,否则我必须尽快回报。”
4.允许自己“向不要说不”。落在你身上的负面安抚并非绝对。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话,勇敢的说“不”。如果你想听其他话,甚至可以拒绝正面的回馈。
5.允许自己“安抚你自己”。有人认为这是自夸,或牺牲别人换来的。其实不然-看重自己并认可自己的优点,可协助你“重复使用”别人曾经给你的正面安抚。
我们的三度出生,你准备好了吗?
萨提亚还认为人有三度出生。
第一度出生,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激活了生命力,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力的呈现形式。
萨提亚认为,人与这个生命力一起创造了自己的生命。
所有人类的生命力都是互相联结的,这是萨提亚模式的精神基础。
所有人都来自于相同的过程,所有人都与同一个源头相连,
因此,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价值。
第二度出生,是我们的身体从母亲的子宫里产出,出生后进入一个已经存在的家庭系统,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照顾者。
婴儿为了求生存,需要在某种程度上适应(或讨好)那个系统。这是生死存亡的总是婴儿没有任何能力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所有人,都是一生下来就与父母建立了求生存的关系。
我们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情。
如果没有人听到我们的哭声,并对此有所瓜,我们就活不下来。
或者,如果他们总是延迟一段时间才做出反应,那这就是我们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
从此以后,一个人通过与家庭系统的互动,构建自己关于现实的观念,构建他们在现实中的位置。
构建现实的观念意味着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它发生于人们的觉察之外。
因此,人们如何应对生命,直接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系统相关,与这个家庭对现实的认识以及对现实的假设有关。
第三度出生,是“我们成为自己的决定者”。
前两度出生,人们没有进行有意识的选择。
当人们成功地实现整合、找到新的自我意识的,他们就会第三度出生。
这个新的自我意识,是一种觉察和欣赏,觉察和欣赏我们如何管理、理解、滋养和发现作为一个人的奇迹。
萨提亚相信,当人们没有觉察到过去求生存的信息时,他们会不管那些住处是否与现在的情境有关系,继续根据那个信息来行为。
萨提出亚第三度出生概念的本质就是,人们根据他们自己现实的概念,有意识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这意味着,第三度出生,需要一个人放下那些已经不适合的、过去求生存的信息,而只保留那些对当下有价值的信息。
第一度出生的时候,我们相信并感受到自己内在的*、自我的价值。
第二度出生的时候,我们变成了忘记自己内在资源,贬低自我价值的“讨好者”。
现在,我们需要第三度出生,你准备好了吗?
自我成长心理
亲密关系心理
亲子教育心理
亲爱的,允许自己慢慢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参与我的家庭教育live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