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问题3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3 20:0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3:22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重视这一问题。1994年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因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差距不断拉大。十六届三中全会我党提出了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发展理念上的转变,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延伸和理念升华。
(一)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长期发展战略
中国是一个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脆弱,人均资源严重不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尖锐。从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作为两项基本国策,从妥善处理人口和环境的根本关系上,谋求社会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在1994年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确立了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和各个领域的主要目标,成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在此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和很多地方*也相应地制定了部门和地方可持续发展实施行动计划。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并明确做出了中国今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还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
2003年,由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以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成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编制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这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件。根据纲要我国将在六大领域推进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要按照“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透过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方位逐步推进国民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初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体系。
社会发展方面,要建立完善的人口综合管理与优生优育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准,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准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系、劳动就业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准。建立健全灾害监测预报、应急救助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资源保护方面,要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准。建立重要资源安全供应体系和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经济建设对资源的需要。
生态保护方面,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环境保护方面,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展流域水质污染防治,强化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重点海域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规建设和监督执法,修改完善环境保护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参与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在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的同时,为保护全球环境作出贡献。
能力建设方面,要建立完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全面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监测评价系统,建立面向*咨询、社会大众、科学研究的信息共享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
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城镇社会发展综合试点示范和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两个重要阶段,前后大约经历了两个十年。应该说,实验区是在我国改革开发大潮中应运而生,并与时俱进,不断拓展。
为了抓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国家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大纲》等一系列*措施。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制定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状况主要统计考核指标
类别 年度
指标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人口 1、计划生育率(%)
2、人口自然增长率(‰)
生态 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
4、森林覆盖率(%)
资
源 5、人均耕地面积(亩)
6、每万元产值能源消费总量(吨标煤)
7、每万元产值水耗(吨)
环
境 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生活污水处理率(%)
1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
1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2、生活垃圾处理率(%)
经
济 13、GDP年均增长幅度(%)
14、人均GDP(万元)
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
1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社
会 17、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19、城镇登记失业率(%)
20、自来水普及率(%)
2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
22、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
23、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人)
24、有线电视人口覆盖率(%)
25、新生儿死亡率(‰)
26、刑事案件案发率(‰)
科技教育 27、科技三项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
28、每万人口大专学历以上人口比重(%)
29、教育经费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
30、青壮年文盲率(‰)
这个指标体系是我们抓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给予了引导和支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积极的推进和健康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立国家级实验区58个,分布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覆盖总人口为401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3.09%;国土面积共1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26%。同时,各省陆续建立了省级实验区90余个,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形成了共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格局。
(三)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取得的成就
经过努力,我国在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1万亿元,成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和世界第四大贸易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部门、各地方已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了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三、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工作
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省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一)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1、实验区发展建设的背景及总体情况
多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与措施。首先在全省提高认识,全面理解和深入领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进步的必然选择,要求领导重视,广泛参与,全社会形成共识,加大推进力度,坚持常抓不懈。同时,根据我省的特点,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是要全面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等;在发展中,重视统筹规划,吸纳专家意见,夯实建设基础,狠抓示范(优先)项目落实;着重处理好资源和市场的关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重视生态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
为了探索经验,更好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落实*关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部署,加快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我省组织申报获批准,在肇东、大庆、海林三地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一是探索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大庆市实验区;二是探索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海林市实验区;三是探索农区走工业化之路,解决“三农”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肇东市实验区。实验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结构调整和能力建设,加快技术引进、示范和推广,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上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全省的可持续发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经济快速发展
三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2005年的人均GDP(万元/人)分别为18591.00、20473.33、24887.67;GDP年均增长幅度分别是11.57%、12.13%、13.1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2.63%、13.83%、15.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是:18.15%、19.90%、20.70%。
(2)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2003~2005年三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6.39平方米/人、6.61平方米/人、6.73平方米/人;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8.10%、28.33%、28.73%。
(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就业和社保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学园、高中城建设成果喜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协调发展。基础教育成效显著,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1%。2003年、2004年、200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9、9.1、9.6年/人。
(4)人口状况趋于好转,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这三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人口计划生育率不断提高,2003~2005年分别是:96.13%、97.00%、97.67%;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3.31%、3.16%、2.88%。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03~2005年分别为6635.33元/人、8238.67元/人、9919.67元/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3~2005年分别为3361.73元/人、4065.43元/人、4403.35元/人。
四、对我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点滴思考
今日世界面临的一些重要挑战包括:减轻贫穷,尤其是在世界上大多数穷人居住的农村社区。增进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付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包括促进能力建设、转让资金和无害环境技术。促进负责任的消费和生产形态,以减少废物和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确保所有人民都能取用为改善其生活所需的能源。减少与环境有关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是今日世界许多疾病的来源。我国、我省也不例外。
(一) 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条件分析
1、 实现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1)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突出。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地域辽阔,人口相对较少。地貌复杂,地理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拥有举世闻名的大平原、大森林、大油田,耕地面积、林地面积、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煤炭资源、水资源、草资源丰富,尤其是肥沃的黑土地,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深度开发潜力巨大。黑龙江省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线长达3038公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25个,有发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区位地缘优势。
黑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全省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3位,人均全省生产总值居全国第10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00亿公斤左右,商品率60%以上,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9位,以装备、石化为主的重工业在全国工业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和保障作用明显。
黑龙江省借助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基础雄厚。机械、石化、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在国内同行业居重要地位。
黑龙江省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和科技实力,拥有高等院校55所,每百人中有5人接受过专科以上教育,列全国第7位。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831个,一大批科研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综观黑龙江省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具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
2、实现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由于黑龙江省是地处偏远的资源大省,多年来受单纯消耗自然资源和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影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问题也相对突出,主要表现是:资源环境破坏严重。森林资源衰退,林木蓄积量减少,森林生态功能减弱,石油资源的可采储量急剧减少,开采成本增加,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油田地下水漏斗和煤矿城市沉陷问题突出,草原植被和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土地“三化”、水土流失加剧,已经成为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首先,我省三大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传统产业比重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来源不够多样化,增长速度不快。工业企业技术、装备和产品老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水平低。其次,我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性问题突出,国有经济比重大,市场化程度低,市场经营意识淡薄,开发程度低,企业经营管理落后,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机制不灵活,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实现我省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也是我省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实践均已表明,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先索取后恢复或补偿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需要,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资源环境破坏严重但仍有比较优势,三大产业结构性问题、*性问题突出但工业技术基础仍雄厚的省份,黑龙江省作为一个资源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还在。因此,我省目前以至未来正面临着保护、节约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历史责任,黑龙江省已经成为研究中国积极变速增长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天然实验室”。我省要充分利用和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具有黑龙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同志指出:“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就是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创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开拓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破解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见的难题。科学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又将作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着可持续发展的整个进程,即实践—理论—实践。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能单靠一般的*调整,而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树立对发展的全新认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有效推进我省可持续发展进程。
(三)、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我省可持续发展战略,至少要在三个维度把握其内涵和实质,即经济学方向、社会学方向和生态学方向。经济学方向,是从区域开发、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优化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抵消或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率”,作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社会学方向,是以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经济效益与社会公平、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生态学方向,是以生态平衡、自然保护、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等作为基本内容。该方向的一个集中点,是力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原则。
(1)要充分调动各级*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
地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战场,地方*、企业和公众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一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与地方*、企业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加拿大、瑞典、芬兰、意大利等,这些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它们的地方*、企业和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也比较高。
我省地域辽阔,各地方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如何调动地方*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是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一是通过法律,规范地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权利和义务;二是推行“绿色GDP”考核体系,即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三是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地方的当地经济核算和**的政绩考核。
就公众参与而言,如何使广泛的社会各阶层和公众能够参与决策,是保证*决策反映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基本条件。这并不是让所有的人去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而是促使人们同舟共济。虽然近几年来*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客观地说,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还很淡薄,许多污染事件就是公众环境意识淡薄造成的。因此,如何因势利导,调动公众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是十分重要的。为此,一是将环境保护纳入教育体系,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而且要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重视环境从娃娃抓起。二是发挥非*组织的作用,调动公众的参与意识。在我国,*仍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导力量,但发挥非*组织的作用,调动公众的参与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各级*应积极借鉴一些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圆桌会议制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类似机制,吸收非*组织的代表参与环境决策过程和监督环境执法。
(2)要进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高科技推动下,优化的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但是,我省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以重化工、钢铁、建材、煤炭生产为主,由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带来的结构性污染十分严重。因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优化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使三大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保持合理比例,而且要优化产业结构的资源密集度,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转化,最终转化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在产业结构的这一调整中,要不断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既要严格控制那些污染严重项目和企业上马,如在从国外引进生产设备时,不能忽视引进环保设备,防止生产设备与环保设备的脱节和污染的越境转移,更要制定出消除结构性污染的环境经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根据我省在资源、资本、技术、需求等方面的情况,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把握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方向,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战略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瓶颈产业。通过发展战略产业来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按比例和优化发展。另外,也要使战略产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引导各产业减少对资源的需求,以及减少需求对环境的破坏。
(3) 要加强农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21世纪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地位和作用。必须注重农业生物种子资源发掘与重要性状遗传改良;做好农业病虫害发生规律及可持续控制研究;保证农业环境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安全;建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使我省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发展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4)要以人为本,协调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关系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业,已成为国际合作的热点。可持续发展不只是仅表现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对我省来说,更重要的是社会学和生态学方面要重点抓好、把握好。要依靠科技解决瓶颈制约因素。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争取国际援助。在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努力协调好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关系。只有把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关系处理好,才能推动和实现可持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