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能过剩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1:0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5:34
1、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是靠承接外来产业转移、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发展起来的。承接的外来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很低、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的产业。各地大干快上,形成强大的产能。
这种发展模式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国际经济形势向好,对这些产业的产品有大量需求,加之我们的劳动力便宜、资源能源便宜,虽然产能巨大,但同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
然而,保持多年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如今已不适应世界需求结构的提升,不适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经济回归实体经济、回归制造业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换言之,既有产能与相对萎缩的需求不匹配,需求提升了,而供给却没有提升。
2、产能过剩也来自一些地方*的不恰当行为。一些地方**有意无意地追求短时间内具有显著效果的政绩,甚至搞大拆大建,但对于能够提升经济实力的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创新活动等却重视不够。
扩展资料:
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对判定行业严重过剩给出了六项指标:
1、产品库存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
2、产销率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
3、产品价格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
4、行业出现大面积的企业亏损,企业*举债经营;
5、一批企业相继倒闭或破产;
6、进口严重受阻,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他认为,如果以上六项指标在相对较长时间同时存在,就说明产品已经出现严重过剩。与前一种判断所不同的是,戚向东所指的是严重过剩时的状况,因此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新知新觉:产能过剩的成因与化解之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5:34
产能过剩是生产产品的能力如果饱和,生产出来的产品将超出社会需要的能力。产能是指生产产品的能力,所以产能过剩不是产品过剩,即使产品不过剩的情况下,产能也有可能过剩。
1、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2-2005年的连续四年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9%到13%之间,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必然造成今后年份的产能过剩问题。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金的充分供给、技术进步加速和投资增长*瓶颈的弱化(*放松对行业准入的管制)的作用下,供给能力加快增长,相反需求能力增长因受到许多中长期因素的制约而相对缓慢。这种供给增长和需求增长的潜在差距,并不一定会导致生产过剩,即技术层面的因素只是为产能过剩提供了可能性;
2、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
①表现在地方*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
②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
③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
④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
应答时间:2021-02-2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15:34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包括:投资过度、需求不足、技术进步、外部冲击(如金融危机)等等。2013年中国出台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也总结了产能过剩的原因,如盲目投资、产业集中度低、要素价格扭曲、地方依靠投资的*。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产能过剩的三大主要原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企业投资激励的扭曲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规模刺激。
首先,在宏观层面,中国经济在过去30年保持着高速增长,1978-2014年GDP年均增长率为9.8%。2001年之后有一半的年份中,投资是拉动GDP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09年,GDP增速为9.2%,投资贡献率达86%,而出口贡献率则为-42%。具体到投资领域,2003-201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年均投资增速分别为25%和24%。大量投资涌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化工、纺织、金属、造纸等基本产业,使得这些行业的产能快速增加;而金融危机后市场需求低迷,但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速,最终导致过度投资。
*和地方*在中国投资驱动增长模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制定和实施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包括五年规划、产业战略以及相关的财政、金融、贸易*等。这些*刺激了在某些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具有显著影响的重点行业的投资。地方*也有很强的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即使是面临产能过剩和过度投资的问题。
其次,在产业层面,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强化了市场信心,促使国企和私企均将扩大资本投资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中国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征,加大了市场协调的难度。此外,中国企业倾向于投资竞争激烈的“新兴”产业,这也导致了过度投资。
而在中国目前的财政*和**考核机制下,地方*竞相吸引投资以增加地方GDP、税收和就业。一系列优惠措施如补贴、土地、能源、原材料和金融支持等都推动着企业扩大投资。一些地方*甚至设置破产退出壁垒,帮助企业并购重组,以保障各自辖区内的投资和就业。因此,地方*的支持扭曲了企业投资行为。
国有企业在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主导地位同样导致了产能过度扩张。中国国企不仅承担了经济职能,还承担着*职能,包括稳定就业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此国企通常能获得补贴或信贷支持,扩张投资的资金成本很低。
再次,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为稳增长实施了大规模刺激计划,形成了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和电力行业)。这进一步刺激了钢铁、水泥、金属等上游产业的快速复苏和扩张。除财政刺激外,*还采取了信贷扩张和降息的*来刺激经济增长。
随后,*还出台了“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促进钢铁、船舶工业、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石化、汽车、电子信息、物流等十大关键产业的增长和就业。该规划推出了多项配套*,包括*基金、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等。这些刺激*对于中国经济企稳回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毫无疑问也加剧了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