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灌注混凝土施工验收规范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6:5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22:13
1)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应检测孔底泥浆沉淀厚度,如大于规范规定的清孔要求,应再次清孔。
2)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如不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仍达不到要求,不得使用。
3)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搅拌机能力,应能满足桩孔在规定时间内灌注完毕。灌注时间不得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若估计灌注时间长于首批混凝土初凝时间,则应掺入缓凝剂。
4)孔身及孔底检查值得到监理工程师认可和钢筋骨架安放后,应立即开始灌注混凝土,并应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当气温低于0℃时,灌注混凝土应采取保温措施。强度未达到设计等级50%的桩顶混凝土不得受冻。
5)灌注混凝土时,溢出的泥浆应引流至适当地点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或堵塞河道和交通。
6)处于地面或桩顶以下的井口整体或刚性护筒,应在灌注混凝土后立即拨出;处于地面以上能拆除的护筒部分,须待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5MPA后拆除。当使用合护筒灌注混凝土时,应逐步提升护筒,护筒底面应保持在混凝土顶面以下1~2M。
扩展资料
水下混凝土主要浇筑方法有以下6种:
(1)导管法
水下混凝土浇筑最常用的方法,导管可用刚性导管或柔性导管,前者是依靠拌和物自重从刚性导管向水下仓面输送和浇筑;后者是将拌和物由柔性导管向水下仓面输送和浇筑。并依靠环境水对软管压力控制拌和物的下降速度。
(2)泵压法
用混凝土泵将混凝土拌和物沿输送管、浇筑管进入水下烧筑仓面,与导管法施工基本相同。
(3)开底容器法
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在易于开底的密闭容器内,浇筑时,将容器轻轻放入水下,直达浇筑地点开底卸料。
(4)预填骨料压浆法
在水下模板内预填骨料,通过往浆管加压或自流灌法胶凝材料,充填骨料空隙并胶结而形成混凝土。
(5)袋装叠置法
将混凝土拌和物装入袋中在水下依次沉放,层间骑缝重叠,形成水下混凝土结构。袋材为麻袋或合成纤维做成,其质地较粗,还有改进的水溶性薄膜袋,溶化时间稍长于混凝土硬化时间。
(6)倾注法
在已浇出的混凝土上倾注混凝土拌和物。通过捣压推动或自然流动,使水下混凝土逐渐推赶扩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下灌注混凝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下混凝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4 22:13
一、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质量。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最终质量及施工性能,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严禁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如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骨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导管直径的1/6~1/8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同时粒径在40mm以内,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严禁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另外还需要通过干炒法测定砂子含水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水泥一般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初凝时间宜不早于1.5h,宜选用标号在P.O32.5以上的水泥。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2、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应符合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水下混凝土施工规范》(DL/TS144--2001)等的规定。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与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相适应,混凝土的含砂率一般为45%~50%,水灰比宜采用0.5~0.6。为改善水工混凝土的和易性,混凝土中宜掺进外加剂,水下混凝土常用的外加剂有减水剂、缓凝剂等,掺进外加剂前,必须经过实验,以确定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进量和掺进程序。如灌注桩用混凝土,按通常的配制方法,当水泥用量为420kg/m3(水灰比为 0.56)时,混凝土的强度才能达到35Mpa,但由于坍落度(18—22cm)过大,均质性差,和易性不好,凝结时间也达不到缓凝10h,以上的超大型缓凝要求。在配制混凝土中掺入1%的减水剂优化配合比。水泥用量每1m3混凝土可节省40公斤左右,而且在坍落度达到18—22cm情况下,均质性、和易性良好,凝结时间也可以缓凝到10h以上。优化配合比后的混凝土和易性、缓凝作用良好,在灌注桩混凝土施工中消除了卡管或断桩等事故,保证了顺利施工。并且混凝土的7天强度也比通常不掺外加剂配制的混凝土提高20%左右。规范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随之改变。为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施工要求,需将混凝土含水率及用水量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保持水灰比不变)。
3、水下混凝土的性能:水工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 ,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
二、施工准备工作
对施工设备质量要严格要求混凝土灌注所需施工设备、机具要求配套并且性能完好。这是保证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的基本条件。
1)施工现场要有备用发电机,要保证备用发电机性能良好,足以应付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断电情况。
2)留意混凝土拌和机类型的选择,宜选用大容量拌和机,在数目上可以保证混凝土的连续灌注。对混凝土拌和机在每次使用前都应进行认真的检查维修。
3)导管是灌注水下混凝土的重要工具,其直径大小要根据灌注混凝土骨料级配要求进行选择。要求导管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密封性良好,管壁光滑、导管平直,无穿孔裂纹,导管接口处应有弹性密封垫圈。假如导管接头密封不严,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浸进会引起事故,因此施工之前须要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
4)储料斗、漏斗、溜槽以及其他有关灌注机具使用前都应进行检查,以保证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同时,储料斗的大小要满足首次封底混凝土存储数目的要求。
三、施工注意事项
1)钢筋笼和钻孔的中心要对应,定位要正确。钢筋笼在精确就位后必须进行加固,防止浮笼或移位,钢筋笼安放到位后安设导管,导管尽量放置在孔中心,同时在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拆除导管时要保证竖直吊拆不晃动,缓慢进行。
2)在灌首批混凝土之前最好先配制0.1~0.3m3水泥砂浆放进滑阀以上的导管和漏斗中,然后再放进混凝土,确认初灌量备足后,即可打开封闭阀,灌进首批混凝土进行封底,混凝土封底时,导管埋深控制在1.5m左右。
3)留意首批混凝土量必须满足导管埋深不能小于1.5m,所以漏斗和储料斗及漏斗和输送泵的混凝土储存数目要充足。首批混凝土若埋深不足,混凝土下灌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会导致泥水从导管底口进进。假如出现这种导管进水现象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机清出,然后重新下导管灌注。
4)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否则先灌进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灌进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造成断桩。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确认导管埋深,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公道埋深。此时要留意,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不返出浆时可以适当缓慢向上提拔震动导管,迫使混凝土灌注。当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宜使导管埋得较深。提管过程中要缓缓上提,如过猛易使导管被拉断。所以埋管深度一般应控制在2到6m,或使用附着式震捣器,使导管四周的混凝土不致过早的初凝。同时应留意灌注速度。
5)为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应加灌0.5~0.8m高度,待桩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0%时,将其凿除。在灌注将近结束时,如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可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将部分沉淀土取出,使灌注工作顺利进行。在拔出最后一段长导管时,拔管速度要慢,以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进导管下形成泥心。
四、混凝土浇筑后的维护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上部混凝土开始初凝时,因解除对钢筋笼的固定,以保证钢筋笼随混凝土的收缩而变形,避免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接力的损失。混凝土强度大于设计值的25%后,方可拆除护筒或模版。凿除多余混凝土应采用手工操作,不得使用爆破或其他影响其质量的方法。
结束语:总之水下混凝土施工是目前建筑施工界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很多方面的理论、技术、方法、工艺还不成熟,尚处于试验、摸索阶段,本文的观点姑且抛砖引玉,恭请各位同行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