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14:11
根据所在的位置,可将岩溶地貌划分为出露于地表和埋藏在地下的两大类。
(一)地表岩溶地貌
1.溶沟和石芽 溶沟和石芽是地表岩溶的最初形态。当可溶性岩石在地表出露后,在水流的作用下,发生不均衡的溶浊,沿着层面及其他裂隙较强烈处,逐渐形成许多凹槽,称为溶沟,其间的突起部分称为石芽。其规模从数厘米至数米不等,最大可达十余米。
溶沟和石芽的延伸方向由裂隙走向所决定,间距疏密不定,有规律地排列。因此,编制出溶沟和石芽的走向玫瑰图,可以作为预查地质构造的一个方法。地形对溶沟和石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较陡的斜坡上,水流沿着坡面流动,也可以形成互相平行的溶沟和石芽。在平缓的斜坡上,水流形成树枝状的交织系统,如果是厚层的可溶性岩石,溶沟和石芽也作类似的排列分布。质纯、层厚而致密的石灰岩坡面上,溶沟石芽非常密集;薄层或含有白云质、硅质、泥质等成分的则发育较差。
石芽有裸露的,也有埋藏的。埋藏石芽常是裸露石芽被后期的松散堆沉物所复盖而形成,多分布在斜坡的下部。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和*带,植被发育,土壤中的腐殖质分解形成大量CO,地下水的溶蚀能力特别强,也可以形成埋藏石芽。
据其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尖脊式石芽 这种石芽发生在厚层质纯的石灰岩上。溶沟狭窄,石芽呈尖脊状。石灰岩越纯,石芽脊越尖锐。岩层越厚,石芽脊向四周分岔越明显,常呈无规律的排列。石灰岩区的河流,在洪、枯水位变幅带内,也能形成尖脊式的石芽。
(2)车轨式和棋盘式石芽 发生在薄层和构造裂隙发育的石灰岩区。如果裂隙平行排列,石牙也互相平行呈车轨状;如果两组沿着裂隙相交,则石牙排列成棋盘状。由于沿着裂隙分布,溶沟一般都较深而长。
(3)块状石芽 厚层石灰岩区,当溶沟扩大为宽阔的溶槽,可以形成块状石芽,耸立地面上。
(4)石林 石林由特别巨大的石芽组成。这种石芽生成在近于水平的巨厚层或厚层石灰石之上,具有两组以上的垂直裂隙、地形一般均较平坦。巨厚层的石灰岩的刚性较强,在构造变动中易产生多组深而长的裂隙。水流沿着这些裂隙向下溶蚀的结果,使其不断扩大加深,便形成石林。云南东部的路南地区,发育在下二叠统阳新灰岩中的石林最典型。路南石林由密集的石柱所组成,其间是窄而深的溶沟,沟壁陡直,一般高约5—25m。(图5-5)。
薄层和产状斜倾较大,或在谷坡附近的石灰岩,都不易生成石林。白云岩,泥灰岩和硅质灰岩也不能生成石林。
石林进一步发展,由于溶蚀作用继续沿深沟向下发展,使石柱不断增高。彼此进一步脱离,便开始发生大量崩坍,使其遭受破坏而衰亡
2.溶蚀漏斗和塌陷漏斗 溶蚀漏斗是碟形或圆锥形的洼地,平面轮廓呈圆或椭圆形,其宽度较深度为大,一般宽约数至数十米,深约数至十余米。当其向下剧烈发展,深度也可以达到数十米,与宽度相当。其底部常有垂直裂隙或管道与地下暗河相通(图5-6)。如果管道不发育,或被溶蚀残余粘土碎石所堵塞,可以暂时积水成湖。溶蚀漏斗是地下水沿裂隙向下溶蚀发展的结果,在两组裂隙的交汇处或原始地形较低洼处最易发生。如果暗河埋藏较深,地下水的垂直循环作用较强烈,漏斗也较发育。所以宽浅的碟形漏斗多分布在暗河埋藏较浅的分水岭地段,深陷的圆锥形漏斗多分布在暗河埋藏较深的谷坡地段。溶蚀漏斗常在地面成串排列,这种现象是判定暗河位置和延伸方向的可靠标志(图5-7)。它的发育和逐渐衰退对研究新构造运动处于活动或相对稳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5-5 石林(云南路南)
图5-6 成串排列的溶蚀漏斗(湖南茶陵)
如果地下洞穴的洞顶崩坍,也能形成漏斗状的洼地,称为塌陷漏斗。其特点是漏斗壁较陡,底部有较多的崩积岩块(图5-8)。
由孤立的囊状洞穴崩坍所造成的塌陷漏斗,不能作为判定暗河位置的标志,如果沿着暗河的洞顶发生一连串的崩坍,也能确定暗河的延伸方向和位置。
3.落水洞和竖井 落水洞是联接地表水流和地下暗河的垂直管道。一般沿着裂隙发育,受裂隙的形态所控制,可以是垂直、倾斜或曲折的。其宽度比深度小得多,很少超过10m;深度视暗河的埋深而定,一般深约数至数十米,最大可以达到100m以上。落水洞是地下水溶蚀和机械侵蚀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当其处于发育的初期,溶蚀作用比较显著,被溶蚀所扩大了的裂隙表现为缝隙状。随着裂隙逐渐扩大,机械冲刷和局部崩坍作用开始发生,落水洞也逐渐转变为井状。落水洞可以直接出露于地面,也常分布在溶蚀漏斗,溶蚀洼地,干谷和盲谷的底部。地下多层溶洞之间的垂直通道也是落水洞的一种。落水洞也可以被溶蚀的残余粘土或碎石所堵塞。按照其吸水的性质,还可以分为长期有效的,周期有效的和干落水洞。
图5-7 溶蚀漏斗和暗河的关系
图5-8 塌陷漏斗的形成过程
竖井是暗河顶部崩坍而形成的。缝隙状落水洞在发育过程中,如果崩坍作用显著,也可以生成竖井。竖井与一般的井状落水洞的区别在于其井壁特别陡直,往往可以从竖井中直接看到暗河的水面。
成列分布的落水洞和竖井都有助于判定暗河的位置。
4.溶蚀洼地 指溶蚀作用所形成的小型封闭洼地,面积一般为数至数十平方公里,平面形态多呈圆或椭圆形,其长轴常沿构造线而发育(图5-9)。溶蚀洼地的底部一般呈浅凹形或略有轻微起伏,有较厚的溶蚀残余粘土覆盖,并有若干落水洞和小型溶蚀漏斗分布。随着这些落水洞和漏斗的发展,使洼地底部更加起伏不平。一般认为溶蚀洼地是岩溶地貌发育的早期产物,由溶蚀漏斗逐渐溶蚀扩大,或相邻的漏斗合并而成。
在地壳运动间歇性上升的影响下,溶蚀洼地可以成层分布。有时在同一洼地的底部也有不同时期生成的溶蚀残余平台。残余平台镶嵌式套生在一起,反映了它们在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如在广西都安地区,成层分布的溶蚀洼地可以与成层的溶洞和河流阶地互相对比,二者均可以作为研究新构造运动间歇性上升的标志。
溶蚀洼地也可以积水成湖。
5.坡立谷 坡立谷(又称岩溶盆地或岩溶平原)是大型的有地表河流穿过的岩溶洼地。其面积较大,可达十余至上百平方公里。坡立谷常生成在地壳运动相对长期稳定的地区。在这里,经过长期的作用,垂直循环带内的形态被破坏无遗,水平循环带内的暗河在谷缘出露,成为地表河流。其谷底平坦,接近于附近的排水基面的高程,有冲积层覆盖,有时还有蚀余的孤峰和峰林分布。所以坡立谷实质上是四周有山地围绕的溶蚀准平原。坡立谷的生成常与地质构造有关,其长轴多与构造线相一致。沿断层,较大的构造裂隙,不同岩层的接触面,向斜及其他构造洼地,都能生成坡立谷(图5-10、11)。
在山区,某些孤立的或悬挂式的水平循环带出露于地表,也能形成规模较小的坡立谷。由于其谷底远远高出于附近的排水基面,还能不断向下发展,谷底并有落水洞和溶蚀漏斗分布。因为水流的水平循环式运动较不稳定或流量补给不足,地表河流有时干枯,只有雨季才有水。所以与典型的溶蚀准平原式的坡立谷不同,属于与溶蚀洼地的过渡类型。是溶蚀洼地向下发展至局部的悬挂式水平循环带的产物,有时由于地下溶洞逐渐扩大,引起洞顶崩坍也能生成。
图5-9 重庆青木关附近,沿背斜轴分布的溶蚀洼地与坡立谷(据成都地质学院水文一队)
图5-10 坡立谷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据广西水文地质队)
1—断裂带;2—向斜轴;3砂页岩露头;4—沿构造裂隙发育的坡立谷
6.干谷和盲谷 干谷是岩溶地区的古河谷。它是由于后期地壳上升,水平循环带下降,水流沿落水洞或溶蚀漏斗转入地下而遗留在地表的干涸河谷。有些地区,由于河流借地下通道贯穿而裁弯取直,也能在地面留下弯曲的干谷(图5-12)。但是,大多数的干谷都受地质构造所控制,表现为平直延伸的槽状谷地,所以又常称为溶蚀槽谷。
于谷内除保留有原来的河流地貌外,还分布着大量生成后期的岩溶形态。随着地壳间歇性上升,谷底常套生着多级溶蚀台地。如在川东的许多溶蚀槽谷内,便有可与附近的河流阶地相应的溶蚀台地成层分布。
盲谷是死胡同式的干涸古河谷,其末端为石灰岩陡壁所限,地表水流经落水洞转入地下。
在岩溶山区,地表河流与暗河常交替出现,水流大多转入地下,干谷和盲谷分布十分普遍。地表河流由于水量小,河流地形和冲积物都不太发育。
7.峰丛、峰林和孤峰
图5-11 四川岳池溪口的坡立谷(据南江水文地质大队)
图5-12 干谷(据北京大学)
(1)峰丛 峰丛指成簇突起于石灰岩山地或高原面上的溶蚀残丘,其顶部多呈尖锐或圆锥形,与溶蚀洼地、溶蚀漏斗、溶蚀槽谷或干谷互相套生在一起。常分布在石灰岩山区的中心部分,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峰丛山地。
(2)峰林 峰林是基部微微相连的成群簇生的石灰岩山峰,是峰丛进一步溶蚀发展的结果。其特殊的笔架式地形常是岩性不同,经差异溶蚀的产物。基部往往是难溶的岩层,顶峰是易溶的岩层。峰林常分布在石灰岩山区的边沿部分,在褶皱舒展、岩层平缓的地区,峰林呈星点状分布;在褶皱紧密、岩层倾斜的地区,峰林呈条带状分布。在簇生的峰林顶峰之间,常有溶蚀洼地存在。
(3)孤峰 孤峰是孤立的石灰岩山峰,是峰林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常分布在坡立谷底和其他溶蚀平原上。根据产状和岩性的差异,其形态可有不同的表现。质纯、层厚、产状水平的石灰岩,孤峰峭拔挺立,形若石笋。如果垂直裂隙发育,其边坡更陡。在广西的厚层及块状,质纯的上石炭统马平灰岩,中泥盆统东岗岭灰岩和中石炭统黄龙灰岩的上部发育最佳;产状水平的不纯石灰岩,基部大,顶部小,如圆锥状。在广西以二叠系栖霞和茅口灰岩发育最好;在倾斜的地层中,则形成不对称的单面丘式的孤峰。
在山间的溶蚀洼地,干谷和小型的坡立谷底,有时由于难溶岩层的存在,也能沿着岩层走向生成成串排列的孤立的溶蚀残丘,但是其形态多呈圆锥、穹状或长垣形,很少能发育成平地峭立的石笋状孤峰形态。
峰丛、峰林和孤峰的生成和构造裂隙发育程度有关,裂隙的密度越大,它们越发育。也和高温多雨的湿热气候及长期溶蚀发展密切相关(图5-13)。
8.天生桥 天生桥多系水平溶洞或暗河顶部崩坍后的残余部分。某些裂隙经溶蚀扩大,也能形成规模较小的天生桥。
(二)地下岩溶地貌
1.溶洞 溶洞是大型的地下管道,多沿层面裂隙、断层或其他构造裂隙发育,它常是水平循环带的产物,是地下暗河的水平通道。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沿水平循环带发育,也往往沿着与其相近的各种裂隙延伸。所以溶洞的平面和纵剖面形态都十分曲折,在裂隙交会的地段常形成巨大的“大厅”,而在沿单一裂隙的地段比较顺直狭窄,水平的溶洞常与上、下穿插的各种垂直或倾斜的管道相通,加以伸展四出的大小支洞,组成十分复杂的地下洞穴体系。如某洞,其主洞长达64km,全部洞穴体系共长在250km以上。不仅在岩洞内有许多规模十分巨大的“大厅”与狭窄的通道并存,形成显著的对比。而且整个岩洞管道系统还与周围围岩中的细微溶蚀裂隙和孔隙并存,具有极不均衡发育的现象,是地下岩溶地貌的重要特点。
图5-13 峰丛、峰林和孤峰(广西漓江,据贾疏源)
溶洞地下水属管道水流,与周围岩体内的裂隙水流不同的是其水流较大而集中,流通循环比较迅速,常有较多的侵蚀性CO2不断补充,因此其溶蚀作用和冲刷作用都较显著,逐渐扩大地下管道。随着管道的加大,沿着各种裂隙面,尤其是破碎带集中的地段,很容易发生机械崩解,便使整个溶洞越来越迅速地发展。
根据成因,可将溶洞划为三种类型:
(1)阶地型溶洞 新构造运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沿地下水水平循环带生成,其形态基本上水平顺直。随着新构造运动间歇上升,可以形成成层溶洞,上、下层之间互以垂直管道相通,一般可以和附近的河流阶地相对比,作为研究新构造运动的一种标志(图5-14、15)。
图5-14 阶地型溶洞
在作溶洞和阶地的对比时,应充分认识当时的暗河与河床水面之间的原始水位差,以及由于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河床迅速下切,溶蚀作用落后于河床下切作用的特点,同一期的溶洞应较阶地为高,不能单纯使用高程资料作硬性对比。
与现代水平循环带相应的阶地型溶洞是暗河的主要通道,有时在较低洼的溶蚀洼坑或盲洞内,或因大量崩坍堵塞暗河,还能积水形成地下湖。地下湖水不流动,或通过溶隙及其上、下游的暗河而很缓慢地流动。
(2)层面型溶洞 沿可溶性岩石的层面裂隙生成。常发生在隔水层之上或某一性质较纯的可溶性岩层内(图5-16)。层面型溶洞的状态由产状所决定,可以是倾斜、水平或微弯的。当其产状水平时,必须慎重与阶地型溶洞相区别。
图5-15 阶地型多层溶洞(广西都安)
(3)裂隙型溶洞 沿断层或其他构造裂隙生成,其形态、产状和规模变化都很大。其中,沿断层发生的较大,沿其他裂隙发生的较小(图5-17)。
图5-16 层面型溶洞
图5-17 裂隙型溶洞
层面型和裂隙型溶洞有时也能成为暗河的通道,但是由于其产状常是倾斜的,所以往往只在较低的一端位在地下水水位之中,可以积水或有水流通过,较高的一端则是干洞,可以和阶地型溶洞相区别。
2.溶孔和溶隙 溶孔和溶隙多见于虹吸管式和深部循环带内,是地下水沿构造裂隙缓慢流动的溶蚀产物。其直径一般从几毫米到十余厘米,延伸方向和形态由构造裂隙和地下水流动方式所决定。在虹吸管式循环带,多呈弯曲的管道,从河谷两侧汇集在河底低压区,使河底的可溶性岩石成为蜂窝状,在深部循环带,溶孔的形态受构造裂隙控制更明显,越往深部,溶孔越少也越小。
沿裂隙生成的溶蚀裂缝称为洞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