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的什么时候有小行星撞击地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8:4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3
小行星撞地球的时间被锁定在2071年
方网讯 一颗巨大的太空星体带着耀眼的火光撞向地球,激起惊天巨浪瞬间吞没海岸城市……这就是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中演绎的惨烈景象。这种不幸的遭遇或许真会发生在人世间。日前有天文学家宣布发现迄今为止最危险的近地小行星,它在2071年的部分运行轨道与地球重合。两星相撞的几率为千分之一。
2071年天地大冲撞?
1小行星忙坏专家
小行星专家可能是本年度最吸引媒体关注的科研人员了,他们一次次发布“天地大冲撞”的警报,一次次引起世人的焦虑和恐慌。今年9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家突然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QW7的小行星于一周前“擦”过地球,科学家是在它飞临地球5天前才有所察觉的。一场虚惊之后,科学家又得出一个足以令人庆幸不已的结论,如果这颗小行星撞上地球,则可能毁灭15亿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3日,夏威夷一个天文小组在天体联合会宣布一颗代号为2000SG344的小行星可能在2030年撞击地球,它的撞击能量相当于100颗广岛原子弹,一时间*哗然。但仅在一天之后,天文学家又紧急更正了此前的判断,认为它与地球“碰面”的可能性约为千分之一,而且是在更为遥远的2071年。
尽管如此,关于小行星撞地球的讨论并未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发生“天地大冲撞”的可能性,英国科学家甚至正式向*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必须积极努力采取预防措施。而中国紫金山天文台也决定投资2000万元建设国内最大的小行星望远镜站。
记者昨天从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得到证实:这颗小行星的确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危险的小行星。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极为近似,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54天(地球周期为365天)。中科院惟一的小行星观测研究员朱进告诉记者,这颗危险小行星不会与地球“迎头相撞”,因为它的转向是与地球一致的。最新观测表明,2071年它运行的轨道将与地球轨道局部“重合”,但两星是否会相遇还很难说。
随着对其更进一步的探测,也许这种可怕的结论也会被排除。
据朱进研究员介绍,国际天文学界对这颗小行星还不甚了解。天文学家只是从它的亮度判断其直径大约为30到70米,这种判断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需是一个普通的小行星。但如果它是金属物体,那么它的体积就要小得多。目前观测者还“看不清”它的物质结构,它也许是块石头,也可能是70年代人类宇宙飞行器的推进器残片。
2老地球伤痕累累
小行星是指那些也像地球一样围绕太阳运转、但体积太小而不能称之为行星的天体。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小行星直径也只有1000公里左右。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大小。据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小行星观测研究员朱进介绍,人类发现的近地小行星有1106颗(截止2000年9月18日),其中直径超过240公里的有16颗,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内侧到土星轨道外侧的太空中。
人们对小行星的恐惧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较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也会带来灾难。1908年,一颗直径约50米的小行星在西伯利亚通古斯地区上空爆炸,摧毁了大约2000平方公里的森林,飘浮在空中的尘土高达一万米。而在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一公里的小行星的撞击,曾毁灭了包括恐龙在内的地球上的多种生物。专家指出,在地球诞生的四十多亿年中,危险的“天外来客”给地球留下累累伤痕。目前人类找到的天体撞击坑就有一百多个。最大最老的是南非伏利德佛坑,直径达140公里,已有19亿7千万年历史。科学家分析,一颗直径100米的陨石或小行星砸在地球上,其撞击力相当于100万吨级的原子弹。
但天文学家也指出,由于每颗小行星都有自己的轨道,交叉相撞这类宇宙“交通事故”并不常见。专家分析,直径两公里以上的小行星与地球相撞的几率,大约是50万年左右才发生一次;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的撞击,每一万年才有一次。
3监测网两大漏洞
人类对危险小行星的大量监测还是在近几年开始的。1994年,苏梅尔—利维9号彗星与木星发生“世纪碰撞”,这被称为本世纪最大的太空“交通事故”。此后联合国曾先后三次召开防范小行星及彗星的会议。从1995年开始,天文学界逐渐掀起一股小行星探索热。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朱进告诉记者,国际上重大的小行星监测计划就有6家,其中包括中国的施密特计划。但最有成效的还数美国的spacewatch计划(太空监测计划)。这一计划从1985年开始。使用位于亚里桑那州基特峰上的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专门搜寻、发现近地天体。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小行星观测计划,平均每两个月可以发现两三个近地小行星。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的“施密特CCD小行星计划”则是从1995年开始,使用位于河北兴隆观测基地的施密特望远镜。先后发现2000多颗小行星,其中有5颗近地小行星。在1997年和1998年期间,北京天文台的成绩还排在国际前五位,但随后由于各国都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的组织超过了北京天文台。
SpaceguardFoudation(太空防卫基金会)被认为是目前最成功的国际间合作监测计划。该组织于1996年在罗马成立,由各国在近地小行星研究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目的是保护地球环境、防范来自彗星和小行星的撞击。
NEAT“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由美国国家宇航局和美国空军合作,使用美国空军在夏威夷的地面电子—光学深空监测站的1米口径望远镜。除了上述这些观测计划,还有与美*方有关的LINEAR、LONEOS等观测计划。但由于各监测计划都各自为政,望远镜布局不均,尚留有许多“死角”,因此出现2000QW7小行星“擦”地而过才被发现的惊人局面。
朱进认为,目前的近地小行星监测网存在两大漏洞:一是南北不均。上述几大监测计划的站点都设在北半球,而南半球的望远镜数量相当有限。因此,人们做不到全空域监测危险的小行星。二是存在“死角”。最大的“死角”是太阳光照区域。当小行星从太阳方向飞来时,由于“逆光”,地面望远镜看不到它们。这就需要在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轨道上也架设一个空间观测望远镜,以避开太阳光的干扰。这一计划早有人提出,但目前尚无实现可能。尽管科学家都已认识到建立一个更严密的监测体系的重要性,但是给人类投下这个重大人寿保险需要太多的钱,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4大冲撞全球防御
专家认为,一旦发现小行星有撞击地球可能,人类需要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防卫准备,而准备的时间一般要在十年以上。像美国大片《天地大冲撞》那样当宇宙星体很接近地球时才采取措施是很难奏效的。因此预警时间越长也就越有利。
一般来说,小行星的飞行速度可能会超过目前人类现有的飞行器速度。当它不是迎面撞来而是同向靠近时,人类发射的飞行器短期内是追不上它的。所以人类只能早早地发现它们,并将飞行器发射到外空“等候”,然后再想办法将它推偏轨道。这一“战场”离地球越远,人类就越安全。所以监测是第一位的。
朱进认为,目前人类能改变小行星轨迹的手段极为有限。由于人类还没有掌握向外空直接发射武器的能力,人类所能想到的方法只是用装载核弹的航天飞机在外空拦截小行星,用核导弹将它炸碎或推偏它们轨道。但这种方法也不一定有效。因为对于一些松散结构的星体,爆炸所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当小行星很遥远时,人们无法观测到它的物质属性。
刚刚发现的最危险的小行星2000SG344,人们尚不知它是何物,只不过从它的反光度判断它大概直径为30至70米。因此从发现到描绘轨迹到分析物性再到选择防范措施,这需要很长时间。但更令人担心的是,另有一些更危险的长周期彗星的观测难度更大,一旦人们发现它将与地球相撞时,通常只有4个月的准备时间了。而这个准备过程,真像和流星赛跑。
好在全球的小行星学家都已认识到全空域监测的重要性,一个更加周密的监测体系正在规划中。据悉,最近美国的CatalinaSkySurvey监测计划正准备在南半球布置一批大望远镜,以补严人类这一尚存缺陷的外空防御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1:53
你希望啊?会有世界末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