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8: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17
沙林,学名甲氟膦酸异丙酯,国外代号为GB。它是无色、易流动的液体,有微弱的水果香味。其爆炸稳定性大大优于塔崩,毒性比塔崩高3~4倍。由于它的沸点低,挥发度高,极易造成战场杀伤浓度,但持续时间短,属于暂时性毒剂。沙林主要通过呼吸道中毒,在浓度为0.2~2微克/升染毒空气中,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轻度中毒,产生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出汗、流涎等症状,可丧失战斗力4~5天。作用15分钟以上即可致死。当浓度达到5~10微克/升,暴露5分钟即可引起中毒以至死亡。
沙林是由施拉德博士发现的。1939年,施拉德博士在德*方为他提供的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室里,开始研究含有一个碳磷键(C—P)的含氟化合物,结果发现了比塔崩(博士合成的一种杀虫剂,被德军用作化学武器)毒性更高的甲氟膦酸异丙酯。施拉德博士给它命名为“沙林”(Sarin),这是以参加这种毒剂研制的四个关键人物名字的开头大写字母组合而成的。博士认为这一化合物作为军用毒剂的潜力非常之大,于是立即把它送往军械部化学战局进行鉴定,并很快开始了发展工作。但在组织这一毒剂的生产中遇到很大困难。原因是合成毒剂的最后一步总是避不开使用氢氟酸进行氟化,而进行氟化处理就必须解决腐蚀问题。因而在施道潘和蒙斯特的毒剂工厂都使用了石英和银一类的耐腐蚀材料。后来终于研究出了一个比较满意的过程,并于1943年9月在法尔肯哈根开始建立一座大规模生产厂。但在苏军向德国本土大举进攻时,该厂尚未建成投产。故到二战结束时,实际上只生产了少量的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