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6:42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31
是刘二爷剥蒜。
“刘二爷剥蒜——两耽误”,是天津人耳熟能详的俏皮话。对于这个典故,较为全面的故事是这样的:从前,城里板桥胡同有个大杂院,住的都是自食其力的穷苦人。院里有个刘二爷,是出苦力的,也是一个光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平日里吃饭多数都是凑合,费事的饭菜他也懒得做。
刘二爷平素为人很热情,人缘也很好,邻居们多与他交好。见他总是凑合着吃饭,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比如包子、饺子、捞面啥的,也都给他送一碗过来。刘二爷呢,也懂得人情世故,吃完东西,把碟子刷净,他总会放点瓜果梨桃,绝不空着还给人家。
天津人有句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这一年的头伏这天又闷又热,干了一天活儿的刘二爷进门就撂倒在炕上,像是散了架似的。等他迷迷糊糊地醒来,肚子咕噜噜一叫唤,他这才想起还没吃饭。他到院里洗了把脸,抬头看到各家都在厨房里忙着做饭呢。
隔壁王家的婶子正在剁馅准备包饺子,旁边的张家在做锅贴,刘二爷心想:“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炒鸡蛋。今儿个过初伏,人老了嘴馋,我真有口福,饺子、锅贴咱都得尝尝。”
又一想,“甭管吃饺子还是吃锅贴,都要吃蒜,我可不能吃人家的馅,还得等人家把蒜也给送过来,赶紧把蒜剥好等着吧。”于是他放上炕桌,摆上醋碟,拿上筷子,再拿起一头蒜慢条斯理地剥着。
到了饭点,两家的孩子都从外面回来,经过刘二爷门前,见他正在剥蒜。到了家,就告诉家里的大人:“刘二爷剥了一碟蒜。”王家婶子一听:“哟,刘二爷剥蒜哪,敢情也是吃饺子,我别送重喽。”
张家的女人也想:“刘二爷剥蒜啦,甭问也是吃锅贴,这家送那家送,吃不了还不馊了,干脆我别送啦。”邻居们都这么琢磨,可苦煞了我们这位刘二爷,他左等锅贴不来,右等饺子也不来,便叹了口气,把手里的蒜瓣朝桌子上重重一拍,埋怨自己说:“我急着剥蒜干嘛,这可倒好,两耽误了!”
过后,邻居们知道了刘二爷没吃上头伏饺子的原因,也把“刘二爷剥蒜——两耽误”的俏皮话传扬了出去。
扩展资料:
很长时间以来,“二爷”作为天津卫平凡百姓的一个代表,被赋予了很多天津人典型的性格和心理特征。他们在俏皮话中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性格,也折射着天津人的生活态度。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谭汝为在分析“刘二爷剥蒜——两耽误”这句俏皮话时说,刘二爷是天津卫人物的典型。
俏皮话里隐含的故事,将天津人的喜怒悲欢,以诙谐喜剧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天津人无论生活何等酸辛苦涩,都能凭借着诙谐和调侃加以淡化缓解,百姓直面逆境的勇气和战胜苦难的强硬亦闪烁其中。刘二爷、赵老二,乃至马三立塑造的“逗你玩”,高英培塑造的“二他爸爸”,马志明塑造的“丁文元”等艺术形象,家喻户晓而享誉津门。
究其原因,这些自身存有不同程度缺陷的人物,因其真实而典型,属于“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幽默言行极易拨动老百姓的心弦,产生共鸣,使人们在捧腹大笑中不禁观照自身,从而洞悉移民文化或市民文化的精髓——狡黠却不失善良,可笑亦可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32
民间流行的歇后语,是:柳二爷剥蒜--二耽误。邻居家包饺子,柳二爷看见了以为一定会送一碗给他,就开始剥蒜准备吃饺子,邻居看见柳二爷剥蒜了,以为柳二爷家也包饺子了,就没给柳二爷送饺子。追问是柳二爷,还是刘二爷,还是王二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