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8:3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7
综合来看,明朝与日本的朝贡关系虽然经历了波折,但是基本保持了平稳。然而与官方朝贡关系的稳定不同,明朝前中期与日本的民间贸易并不发达,前文列举的《明实录》中发现的走私贸易案件,没有一起是前往日本贸易的,在日本史书中也没有明朝民间商人前往贸易的记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中国与日本产品需求结构的差异。随着日本南北朝时期的结束,其商品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每年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铜钱,这种进口完全是通过官方朝贡关系得到的。
但是中国对日本商品的需求程度则明显不如日本对中国商品的需求那样迫切。在明日朝贡关系存续期间,日本向中国进贡的主要产品是刀剑、硫磺和铜。
按照木宫泰炎的统计,第二期朝贡贸易期间,日本共向明朝进贡了约20万把刀剑,是最多的进贡物品;其次是硫磺,第三则是铜。
第一次朝贡时输出即达到20万斤,第三次朝贡时输出了将近40万斤,第四次朝贡时输出20万斤,但是在此之后,硫磺从日本的朝贡品中消失了,这很可能是由于琉球同样能够进贡该物品,日本从进贡中获利不高。
但是在硫磺输出量下降的同时,铜的输出量上升了,并且日益重要,第十次朝贡时,日本输出的铜的数量将近30万斤。日本铜的输出数量上升,一方面是中国铸造铜钱之用,另一方面是日本的铜没有精炼,里面含有大量的银,明朝可以继续从中提取白银。日本进贡明朝的主要产品大部分与军事相关,并不能激起明朝商人的兴趣,明朝私人海外贸易在此时期与日本关系不大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在嘉靖中期,前往日本贸易突然出现了扩张。根据朝鲜文献记载,从16世纪40年代起就有很多船只漂流到朝鲜半岛西南部各岛,这些船只大部分是福建船。按照当时的惯例,朝鲜将这些商人全部送回了中国。
根据《明实录》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一次送回漂流至朝鲜半岛的中国走私商人613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又一次送回341人。两年总共送回约千人,这是以前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引起了明朝统治者的极度担忧。单单是被风吹往朝鲜的商人即有这样多,那么顺利到达日本贸易的人数应该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至于中国与日本之间为何出现了明显的贸易扩张,恐怕与白银存在重要关系。当朝鲜*盘问因风漂往朝鲜半岛的中国商人时,他们的回答是为了购买日本银而秘密出海。日本商人在前来中国朝贡时,已经注意到中国对银的迫切需求,这恐怕也是日本开采银矿的重要原因,毕竟白银在当时并未成为日本的流通货币。
1533年,通过朝鲜,日本引进了中国的吹灰炼银法,可以对铜进一步精炼,提高了其银产量。1542年,就在波托西银矿发现之前的三年,日本今天的兵库县发现了生野银山。另外,石见、左渡的银山、金山也相继被发现,并且大量开采供给国际市场。这个时间恰恰是中国商*规模前往日本贸易不久后,由此也可以证明白银与明日民间贸易的扩张存在重大关系。
关于日本白银是通过何种渠道被中国商人得知的,在中国史料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洪朝选《芳洲先生全集》记载:"嘉靖甲辰(1544年)忽有漳通西洋番舶,为风飘至彼岛(日本),回易得利,归告其党,转相传走,于是漳泉始通倭。"
另一种则是曾出使日本的商人郑舜功的说法,他认为1534年出使琉球的陈侃在候风返航的时间里,其从役听说往日本贸易可获巨利,即前往贸易,果然获得重利,从此以后闽人前往日本贸易的风气大盛。
虽然渠道略有不同,但是都可以看出确实是在日本白银发现之后,才带动了中国商人前往日本贸易。伴随着中日民间贸易的活跃,中国与日本都有一批相关的港口兴起,在中国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宁波的外港——双屿港。
中国东南海域,每年6月至10月常为东南偏南风,10月至次年2月常刮西北偏北风,利用疾风航行可上达日本、下通东南亚。而宁波所处地理位置,对日本贸易尤其有利。宁波三面环海,连接大洋,又有便利的内河航运,可以经杭州贯通大运河,与江淮鲁直和北京相连,腹地广阔。
而宁波自身所处的江浙地区在隋唐以后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因此从唐朝中期开始,宁波便成为中日贸易的主要港口。明朝朱元璋更是将宁波作为日本朝贡的专用港口,中日贸易的繁荣自然刺激了宁波港的繁荣。但是由于明朝禁止私人海外贸易的存在,宁波无法成为合法贸易的地点,因此在宁波外海的舟山群岛便发展起来,双屿港的发展则最为引人注目。
关于双屿港的地理位置,朱纨扫荡双屿港以后用木桩封港,造成了今天双屿港的地理位置已经模糊不清,在史学界引起了很大争论。不过这并非本书关注的主要问题,对此不再详加讨论。与本书密切相关的是双屿港的兴起时间。
大约在16世纪20年代,福建人金纸(子)老首先来到双屿港,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葡萄牙人。后福建李光头(李七,其姓名是李贵)、潮州饶平皇冈人许栋(许二),从福建越狱之后,也来到双屿港从事走私贸易活动,并逐渐在岛上建造房屋,形成一个港口城市的雏形。
然而此时贸易仍然主要是面向东南亚而不是日本,东南亚的香料、苏木与中国的丝绸、生丝是最主要的贸易产品,贸易采用以货易货的方式进行。关于这一时期贸易的规模,并没有多少可靠的资料,但是史学家普遍承认自1544年以后,双屿港才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私市自(嘉靖)二十三年始","往返航行日本的船队规模每年都在增大"。
关于这件事情,日本史料也有记录,1606年日本种子岛岛主种子岛久时为了纪念铁炮传入日本而作的《铁炮记》被认为是一部可靠的史书,其中记录了葡萄牙人首次到达日本的事件。
我西村小浦有一大船,不知自何国来,船客百余人,其形不类,其语不通,见者以为奇怪矣。其中有大明儒生一人,名五峰者,今不详其姓氏。时西村主宰有织部丞者,颜解文字,偶遇五峰,以杖书于沙上云:"船中之客,不知何国人也。何其形之异哉?"五峰即书云:"此是西南蛮种之贾胡也。"
这件事情发生在1543年,当时带领葡萄牙人前往日本的大明儒生号五峰者,正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靖海王王直。可以设想,王直正是在贸易过程中遇到了葡萄牙人,而他们又听说了前往日本可以获得白银,这才有了葡萄牙人第一次前往日本。
由于白银是葡萄牙从事亚欧贸易急需获得的商品,日本白银自然对其意义重大,葡萄牙人便设法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为此将制造火*的技术传授给了种子岛居民。这次贸易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1545年王直才从日本返回,并且带来了博多津倭助才门等三名日本商人前来贸易。此次日本之行后,双屿港逐渐变成了一个对日贸易的中心,贸易往来变得十分频繁。
1546年,许栋的兄弟许四带领中国商人前往日本。第二年,这些人又带领日本人前来双屿港贸易。1548年,日本萨摩州商人稽天、新四郎、芝涧等5人与中国商人林观应等上百人,乘坐船只前来双屿港贸易,被当时朱纨带领的明朝军队抓获。
在审讯过程中,稽天供述是由于林观应等人介绍,才知道双屿港是一个通番大港,那里买卖甚好,因此"至今船船俱各带有本国之人前来贩番,尚有数百倭人在后来船内未到"。可见双屿港在这段时期内发展非常迅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7
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经历了相应的波折,是因为当时的贸易发展的并不发达,所以几乎很少有去往日本的贸易。但后来因为关系恶化,所以进行了贸易调整。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8
有,当时日本的海寇频频来*扰中国沿海城市,著名的戚继光抗倭就是发生在明朝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8
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有经历波折。曾经日本*扰过明朝边境,因此明朝取消了和日本海上贸易,两者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0:39
肯定是有的,当时的海盗是非常多的,所以发展没有这么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