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8:2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9:30
第一、元方兄弟二人天资聪颖,博闻强记
第二、元方兄弟二人好学且专心,心无旁骛
第三、二人的父亲陈太丘教育得法,循循善诱,并且比较开明
第四,二人出身书香门第,自然有家父风骨,这也是他们早慧的重要原因。
世说新语简介
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9:31
这个问题很难答全,试分析如下:
第一、元方兄弟二人天资聪颖,博闻强记;
见“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此句,只听一遍谈话就能记住,说明二人记性很好。
第二、元方兄弟二人好学且专心,心无旁骛;
见“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两句,二人在偷听谈话时,把煮饭的步骤都忘了,说明他们学习很专心。
第三、二人的父亲陈太丘教育得法,循循善诱,并且比较开明;
原句: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父亲并没有因为元方兄弟把饭煮成粥而责备他们,而是一步步考问二人有什么收获,说明父亲对元方兄弟的教育很有方法,严格而不失开明。
第四,《世说新语》没有提到的是,元方兄弟二人的父亲本是东汉时期*、名士,二人出身书香门第,自然有家父风骨,这也是他们早慧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我能列举的所有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饭成粥
(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陈寔(shí)(104年—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东汉时期*、名士。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复为郡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宰闻喜半岁;复再迁除太丘长,故后世称其为“陈太丘”。与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又与同邑钟皓、荀淑、韩韶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合称为“颍川四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9:31
1、没有分点可概括的。本条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即兄弟二人的聪明是因为家庭环境好。 如果非要要点,难道把遗传算一条,然后父亲的开明在算一条,然后交往的也都是高知算一条? 要是硬拆出三条,也太搞笑了。 2、夙慧第十二之一、蒸饭成粥 (原文)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萆,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萆,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译)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萆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萆子,饭都成了粥了。”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9:32
兄弟二人的聪明是因为家庭环境好,遗传算一条,然后父亲的开明在算一条,然后交往的也都是高知算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