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兰雅有怎样的中国情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8: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12:05
傅兰雅(John Fryer)1839年出生于英格兰海德镇一个传教士家庭。1860年,他从伦敦海伯雷师范学院毕业,不久即受英国圣公会派遣,到香港担任圣保罗书院校长。为了提高自己的中文水平,学习北京话,傅兰雅1863年辞去圣保罗书院教职,赴北京担任同文馆英文教习。两年后,他又转赴上海,担任英华书馆校长。教学之余,从1866年起,他兼任《上海新报》编辑。在他任编辑期间,《上海新报》刊载了不少介绍西学的文章。1868年,在英华书馆的聘用期满之后,傅兰雅应聘到江南制造局担任译员。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作了28年。其间,除两次短期回国之外,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并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译书方面。据统计,傅兰雅一生共译书129种,涉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军事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当时,大多数中国人迫切需要的,正是科学的基础知识,而有意识地、系统地从事这项工作的,傅兰雅为第一人。他在这方面所做的三件大事是: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份专门性的科普杂志——《格致汇编》,参与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科普学校——格致书院,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家科技书店——格致书室。
1877年,益智书会在上海成立,傅兰雅被推为这个机构的委员兼负责干事。益智书会决定编写初级和高级两套教科书,初级由傅兰雅负责,高级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YoungJ.Auen)负责。教科书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博物、天文、地理、历史、心理、哲学等多种学科,其编写方针是:结合中国风俗习惯;学生、教习皆可使用;教内、教外学校能够通用;科学、宗教两者结合(对于最后一点,傅兰雅曾提出异议)。1879年,傅兰雅被推为益至书会总编辑,至1890年,益智书会一共出版教科书98种,其中,傅兰雅独自编写了42种。此外,他还单独翻译、出版了一些西书,后经益智书会认可,也被列入了教科书,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卫生方面的译作,如《化学卫生论》、《居宅卫生论》、《延年益寿论》和《治心免病法》等;《孩童卫生编》、《幼童卫生编》和《初学卫生编》则是19世纪末各种学校进行卫生教育的必修书。
傅兰雅等人编写的新式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对晚清中国的教育界产生过广泛影响。1902年,清*颁行新的学制,各地学校竞相采用新式教科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尤其是自然科学课程,直接采用的就是傅兰雅和益智书会的出版物。傅兰雅所编《格致须知》丛书中,单1903年一年,被用做教科书的就有重学、力学、电学、声学、光学、水学、热学、动物、植物、全球等10种,至于说被采用的,就更难统计了。
1896年,傅兰雅离开上海,定居美国。他被聘为伯克利大学东方语言文学教授,直到1913年退休。1928年,傅兰雅在伯克利逝世,终年89岁。在伯克利的30多年中,傅兰雅人在美国,心却在中国。他所教的课程,绝大多数是关于中国的,包括中国的概况、语言文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人种、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等。他所讲授的东西,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凝结着他对中国文化的独到理解。这期间,他还曾多次重访中国,并热心帮助中国留美学生。1911年,他捐银6万两,在上海创建盲童学校;为了帮助中国的盲人教育,他还让自己最小的儿子傅步兰学习相关专业,然后到上海担任盲童学校校长。
1915年,已经退休了的傅兰雅,在美国家中接待了赴美国参加博览会的黄炎培(公元1878~1965年,清末举人,著名民主人士),说了一番十分动情的话。他说:“我几十年生活,全靠中国人民养我。我必须想一个办法报答中国人民。”显然,他在中国办盲童学校,派儿子到中国搞盲童教育,就是他所说的报答。
早年在英国,晚年在美国,中青年时代在中国,可以说,傅兰雅把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在中国期间,他刻苦钻研,勤奋工作,为传播西学不遗余力。其所传西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非同时代一般人可以相比。离开中国后,他依然关心中国,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中国。从传播宗教开始,以传播科学结束,在西学东渐史上,傅兰雅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