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心学的发展过程,流派分支,以及产生的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4:3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2:36
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理学是儒家思想延续的产物,趋向于极端保守,极端禁锢的一个分支。心学也是儒家的一个分支,不过心学更趋向于和开放和激进。心学和理学是儒家思想往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产物。
黄老学非道学,黄老指的是道家无为而治,道学和道家是两码事。明朝时期,把理学称为道学。
明朝心学繁盛时期,通常把理学称为“假道学”。明朝后期心学非常繁盛,现在细分,有江右派、浙东派、浙西派等等八个分派,心学的其他门派,把最激进的一个心学分派---泰州学派 称为“王学末流”,王艮是泰州学派创始人,李贽属于这个门派。明朝后期的党争主要来自这些不同的心学分派,而理学已经趋于没落。
程朱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起来,其流弊便是使得“天理”和现实的个人心性需求之间形成了对峙,天理成为一种客观外在的力量对个人主体形成巨大压力。而陆王“心学”的出现,正是试图纠正程朱理学的这种偏颇。“心学”的渊源可以上溯道先秦时期孟子的心性学说,而在宋元时期则经历了从陆九渊到王阳明的发展演变直至成熟的过程。
“心学”强调个人主体的地位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程朱理学外在之“理”对主体发展的束缚和压抑。同时又通过把“理”的道德要求内置于“心”,把向外的格物穷理转化为向内的自我体认良知,强化了主题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责任感,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思想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儒家学说为适应明代社会出现的个性解放要求而作出的调整,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但是,王门后学的一些人却由此而进一步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根本否定理性、*理性,在强调个性主体独立的同时,完全否定了普遍理性的价值和意义。而“心学”的发展,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由于王门后学各派的传播和推动,心学思潮的影响力渗透到明代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许多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影响。例如在教育方面,心学的兴盛促进了私人讲学和民间教育的繁荣,各地出现了许多书院和学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于官府和官学之外的民间士大夫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儒学出现了从经院之学走向平民大众之学的趋势。
又如在文学艺术方面,受王学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股以复苏人性,张扬个性为特征的文艺解放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徐渭、李贽、汤显祖、袁宏道、董其昌等。他们有的与王学人物有密切交往,接受了王学的某些思想观点,有的本身就是王学的传人。他们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中反对复古主义,提倡文学表现真情,表现“本色”“自然”“童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市民阶层对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
但王学特别是其末流的发展也给明朝末年的社会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以一些消极的后果。本来,在王阳明那里,所谓“良知”还是有是非好恶的道德倾向性的,是普遍道德理性和个体心灵明觉的统一,北非是完全独立于普遍性之外的一己私心,也不是佛家的空虚之心。而后来的所谓“王学左派”则把王阳明的一些原则推向极端,以为所谓“良知”在每个人身上都是现成的、自足的,人人皆有良知,满街都是圣人。
既然如此,那就没有必要读书,没有必要作道德修养的功夫,于是束书不观,日益走向空疏浮陋、随心所欲的所谓“狂禅”。一些人甚至干脆彻底放任一己之私心为所欲为,提倡一种不负责任、不受任何文化规则约束的破坏性行为,从而根本背离了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和精神。事实证明王学末流所引导的方向并不能导致一种文化传统的新生,却差不多可以说是一条文化自戕自毁之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2:36
有意义吗研究这个,知道王阳明得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