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5: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5:29
茶黄螨〔Polyphagotarsonemus latus(Banks)〕属蜱螨目跗线螨科,俗称黄茶螨、侧多食跗线螨。我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寄主植物30个科70多种。主要有茄子、青椒、辣椒、黄瓜、苦瓜、番茄、菜豆、豇豆和马铃薯等。
为害状
以成螨、若螨集中在植株幼嫩部分刺吸为害。叶片受害,变小、增厚、僵硬,叶背为灰褐色或茶褐色,并有油渍状光泽,叶缘向叶背卷曲;嫩茎、嫩枝被害,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扭曲畸形,严重的植株顶部干枯;花蕾受害不开花或开畸形花,不能坐果;果实受害,果柄、萼片、果皮变为黄褐色,失去光泽,木栓化。如茄子果实受害,果实内部继续生长时,便从受害部位裂开,龟裂深度达1厘米,形似开花馒头(彩版二十四,142),失去食用价值。青椒受害后,叶背呈油渍状,渐变褐色,叶缘向下卷曲,幼茎变黄,受害严重的植株矮小丛生,落花、落果,形成秃尖,果柄及果实变黄褐色,失去光泽,果实生长停滞,变硬。番茄受害,叶片变窄,僵硬直立,皱缩或扭曲畸形,最后秃尖。由于螨体极小,只能用放大镜才能见到,所以上述特征往往被误认为病毒病或生理病害。
形态特征
雌螨长约0.21毫米,椭圆形,腹部末端平截,淡*至橙*,表皮薄而透明。因此,螨体呈半透明状。螨体背部有1条纵向白带。足较短,第四对足纤细,其跗节末端有端毛和亚端毛。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假气门器向后端扩展。雄螨长约0.19毫米,前足体有3~4对刚毛。腹面后足体有4对刚毛,足较长而粗壮,第三、四对足的基节相接。第四对足胫、跗节细长,向内侧弯曲,远端1/3处有1根特别长的鞭状毛,爪退化为钮扣状。卵椭圆形,无色透明,表面具纵列瘤状突起。幼螨体背有1白色纵带,足3对,腹末端有1对刚毛。若螨长椭圆形,是静止的生长发育阶段,外面罩着幼螨的表皮。
发生特点
北京冬季主要在温室内继续繁殖并越冬。少数雌成螨可在冬作物及杂草根部越冬。成虫较为活跃,特别是雄螨的活动性更强,并有携带雌若螨向植株上部幼嫩部位迁移的习性。被雄螨携带的雌若螨,在雄螨体上蜕1次皮,变为成虫后,即与雄螨交配产卵。卵多散产在嫩叶背面和果实的凹洼处,经2~3天孵化。初孵幼螨不太活动,常停留在其脱下的卵壳附近取食。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活动能力逐渐加强,经2~3天停止取食,静止不动,变为若螨。茶黄螨以两性生殖为主,也能行孤雌生殖,但未受精卵孵化率低,且均为雌性。
茶黄螨生活周期较短,在温度28~30℃时,完成1代需4~5天,18~20℃时为7~10天。生长繁殖最适温度为16~23℃,相对湿度80%~90%。高温对其繁殖不利。成螨若遇高温寿命缩短,繁殖力下降,甚至失去正常的生殖能力。湿度对成螨影响不大。相对湿度在40%以上均正常生殖。卵和幼螨对湿度要求较高,只能在相对湿度80%以上孵化和生长。因此,温暖多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茶黄螨生长发育。
北京地区、塑料大棚内,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生,6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10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虫口数量也随之减少。露地以7~9月受害较重,茄子发生裂果的高峰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茶黄螨的传播蔓延,除靠本身爬行外,还可借风力以及人为携带等方式,作远距离传播。
防治方法
(1)消灭虫源。及时铲除田边杂草、野菜,蔬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残株枯叶用于高温沤肥;温室、大棚是茶黄螨越冬的主要场所,在冬春应对保护地蔬菜进行重点检查,一旦发现及时除治,以减少露地虫源。
(2)药剂防治。茶黄螨生活周期短,繁殖力极强,应抓住早期防治。如青椒为5月底6月初;晚春早夏茄子为6月底7月初;夏播茄子为7月底8月初,或在初花期开始用药。每隔10天1次,连防3次,对减轻茄子裂果效果非常显著。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尤其是嫩叶背面和嫩茎。对茄子和青椒还应注意向花器和幼果上喷药。药剂可选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或复方浏阳霉素1000倍液、25%灭螨猛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天王星(联苯菊酯2.5%乳油)3000倍液、20%氯·马乳油2000~3000倍液、25%增效喹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