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6:0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9:2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着科技,青少年开创未来,让青少年插上科学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灵感,启迪科技智慧,培养动脑动手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奠定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
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是开启青少年创造力的金钥匙,是广大青少年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我校持续开展创新大赛已经21年了,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华东六省一市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近5年来,我校连续5年获奖项目在福州地区名列第一名(小学组),今年四月福建省第21届科技创新大赛在厦门举行,我校评为福建省科技创新活动优秀组织奖,这是福州地区唯一获取殊荣的一所小学,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我们的作法是遵循“三自”、“三性”的原则,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三自”即:1、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学生自己发现,提出的;2、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学生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3、自己制作和撰写:学生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论文必须是学生本人撰写的。
“三性”是指:1、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发明与创新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2、先进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新颖程度--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日以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公开发表过,没有公开使用过。该项研究课题及论文的选题、立论有创意、有现实意义。3、实用性: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便于使用或投产。指课题研究及论文的运用与影响范围、应用意义与推广前景。
对于小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在依据“三自”、“三性”原则的同时,可根据目前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和水平,融入“做中学”的科学教育理念,从以前重点考察学生项目的结论转变为重点指导考查项目的探究过程,考查在探究过程中小学生初步探究能力和基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掌握。
通过“讲座”、“办黑板报”、获奖实例讲解等方法,在每年的科技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让学生的创造能力主要反映在能够把书本学到知识,灵活地应用到探究活动中去。根据这个“定位”,在学生开展创新教育就成为现实的可能。例如:四年级自然课《昆虫》它告诉学生昆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叫做完全*,而同学们进行人工饲养金边地鳖虫实验时,发现它的一生只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叫不完全*,这就是一种升华,从获取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得到延伸,通过一年来的精心饲养,写出《人工饲养金边地鳖虫的实验报告》获得全国一等奖,在这个基础上,同学们又获取了有关昆虫分类的知识和卵胎生的定义。通过自己动手,把金边地鳖虫的一生卵-若虫(一龄至龄)--成虫做成琥珀标本,获得全国标本二等奖。
在“玩”中萌发小发明奇想,例如我校三年级学生陈昱光同学,他平日喜欢玩牌,同学们叫他“牌精”,在一次偶然机会,他突发奇想,发明了一套“汉语拼音游戏卡”,并制定游戏规则,专家点评:“很有创意,有推广价值。”该项发明获得福州市第21届科技创新一等奖。
注意身边的科学,引发创新的灵感。我校周鼎亮同学他的父亲是一个木工,他每天都要用到卷尺、计算器,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他量好尺寸,把数据记在纸上,手上,地上或木板上后,需要整理数据时,却找不到计算器。起先,他建议父亲把卷尺和计算器用胶布粘在一起,爸爸觉得有道理,就试了试,后来发现又不好用,因为要记数字时又要到处找纸笔。后来,在老师指导下,他又进一步改进,给它加上盖子,并在盖子里面添上纸和圆珠笔,便于记数据,这样多功能卷尺就做好了。这个作品获得第20届福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专家点评:该项目完成了一种卷尺的多功能目的,属于一种简单的组合方式。
坚持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在创造实践过程中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俗话说:“心灵手巧,手巧心灵”,手的活动可以说是大脑活动的物化表现。手是人的第二大脑,人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是在手的活动过程中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决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笔尖上,应让学生动手,达到创新的目的。有这么一个事例:我校陈家珍同学在一次春游中,带了一瓶桔子水饮料,吃完了,觉得嘴巴粘糊,想喝矿泉水。可是没有了,这时她心里想:如果有一种饮料瓶有两个头,可能分别装两种饮料,那该多好啊。这时她就萌想做一个双头双用饮料瓶。用2个饮料瓶分别割掉一半,从中间加一分隔片,用502胶水粘拼,这样双头双用饮料瓶系列,获得第19届福州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专家评语:作者从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启发,设计制作了能够盛两种饮料的双头双用饮料,作品构思新颖,方案实用,显示作者有较强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怎样有效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怎样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为新时期建设培养创造性人才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时,我愿意不断努力探索,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改革再立新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9:28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已经有些年头了,其目的就是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也就必然要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而开展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对于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加快推进生物新课程改革的脚步。
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科学素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把好研究项目的选题关,因地制宜地指导学生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充分发挥辅导教师在科技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对于生物科技活动如何更好的开展和生物科技活动给学生带来的改变,也做了一些研究与总结。
一、如何更好开展生物科技活动
1. 激发学生求知欲
笔者所面对的学生全为中学生,他们喜欢形象的、刺激的、新奇的和有趣的事物,厌烦枯燥无味的东西。要想激起学生对生物科技活动的兴趣,可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主动体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使他们产生科学情感,学会科学探究,形成研究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生物教学和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主动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感兴趣。不断地给学生创设能激发新异感的科技创新活动情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
2.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生物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旨在为学生创设各种动手、动脑的机会。同时也是扩展想象、激活发散思维的过程。在学生自主开展的科技活动中,教师跟踪辅导,不断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及时点拨、不断涌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开展“验证细菌分布广泛性”研究性课题时,及时设疑:“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能否出于好奇,随便打开培养皿盖?为了提高温度,能否放到太阳底下晒?观察过程中能否随便接盖后习惯性用手去摸或用口去吹?实验结束后。培养物、试管棉塞如何处理以及试管、培养皿如何洗涤”等等。学生受启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发现还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去探索。同学们在思考、讨论、归纳、寻找答案等过程,也是一种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此活动,同学们对教材中“学习微生物培养基本技术”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和完善。
3. 结合学生家庭环境
班级学生家庭背景有较大的差异,家庭成员的职业、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生物课程资源,结合学生家庭的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生物科技活动,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给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例如,我校离千花伴花鸟市场较近,有一些学生家长从事花木种植或销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物快速繁殖的实验探究、病虫害防治研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庭养花、养鱼、养鸟、养狗等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可以开展花木栽培实验、动物行为研究等。这些活动一方面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或活动建议(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
二、生物科技活动给学生带来的转变
1.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的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导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越来越不会学习;导致学生迷信权威和思维定势,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导致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和人际关系冷漠。本次生物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有效的保障,通过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转变。
2.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而自然界中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发育等特点多种多样,纷纭复杂。而生物科技活动是沟通书本理论和生物技能的“桥梁”,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地考察、实地实习、采集标本等科技活动,不仅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在自然界中去观察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殖发育等特点的方法,而且培养和训练了学生去识别、采集和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的能力。
通过辅导课外生物科技活动,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生通过活动,养成了善于质疑、交流释疑、进行科学探究的习惯;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数据等实践,使学生体会到了知识作为能力载体的深刻含义,教师体会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育人为本思想。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知识性的探究情境和创新发展空间.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收集、加工信息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逐渐形成了创新、协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全面提升了科学素养和道德情感。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体现了“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确保了科技教育和学科教育相结合。实现了科技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