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四年科举考试名次6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6 10:4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10:04
乾隆五十五年正值乾隆八十大寿,因此,本应在五十五年举行的正科改在五十四年,而五十五年则举行恩科。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录取人数较少,只有98人。
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胡长龄,榜眼汪廷珍,探花刘凤诰
二甲录取三十三人,第一名钱楷。二甲中比较出名的是军机大臣阿桂的孙子那彦成,排在二甲三十二名
三甲录取六十二人,第一名是庆善。三甲中比较出名的有:刘墉(刘罗锅)的儿子刘镮之,中在第二十三名;纪晓岚的大女婿、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中在第二十七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8 10:04
地方考试称为"院试"。考生先后参加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录后再应由*派往各省的学道(或称学政、学台)所主持的院试。院试录取者即成为所在地县学(州学或府学)的生员,初入学的称附学生员,逐步升为增广生员和廪膳生员,统称为秀才。凡取得秀才资格的就可以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秀才每年由学政考试一次,叫做"岁考",其作用是督促学习。在大比之年的前一年,由学政主持举行"科考"。府、州、县学的生员经过科考成绩列为头等、二等和三等的前3名的,准予参加次年在省城举行的"乡试"。乡试逢子、午、卯、酉年举行。考试分3场,每场3日,例定八月初九日为第1场,试以《论语》文一,《大学》、《中庸》文一,《孟子》文一;五言八韵诗一首。十二日为第2场,试以五*一。十五日为第3场,试以策问五道。三场皆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科举考试中的常科是定期考试,除非国家发生重大事故,考期从不变动,所以不须预发通知,届时全国考生自动作好应试准备。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1名举人称为解元。举人可于第2年进京参加*举行的考试。举人名额,各省不等,大省有百余名,中、小省七、八十名或四、五十名,向有定数,不能任意增减,大抵按一省人口、物产、财赋等确定。
生员长久不能中举,便逐步由附生升增生,由增生升廪生,由廪生选贡生。贡生分拔贡(每12年考选1次)、岁贡(每年选1次,按在学时间依次选补)、恩贡(无定期)、优贡(无定期)、副贡(每3年举选1次,由乡试取得副榜的生员中选送)。顾名思义,贡生系贡举到国子监成为太学生。实际贡生并不入监读书,不过取得太学生的资格,一方面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一方面可以通过诠选"出任官职,主要是担任地方学校的教官。
*考试的第一步为在礼部举行的"会试",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共试3场,每场3日,3场所试项目同样是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及策问。会试取中者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1名称"会元"。清代会试中式,并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是雍正八年取录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仅录取96名。
会试后,于四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清初在天安门,后改在保和殿。凡贡士均参加殿试,试后根据成绩重行排列名次,并无黜落。殿试只考策问,策问答卷的起收以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并且强调书法。书写的字体要求黑、大、圆、光,即字体方正、笔划光圆,墨色乌黑,当时称?quot;院体"或"馆阁体"。殿试评卷,主要看书法,对策内容及文笔反居其次。殿试只一天,贡士必须以大部分时间用于安排格式、计划字数及书写上面。殿试依成绩分为三甲(三等),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如果乡试、会试、殿试均考取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俗称"连中三元"。一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殿试一甲三名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三甲进士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选翰林院为庶吉士,俗称翰林。余者分发各部任主事(部员),或分外地任县官。
举人参加*会试,考取进士的究属少数,多数落选,而且多数举人连考几次仍然不能及第(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8次会试落选,第9次始考中进士)。为了给这些人以出头之日,即在连续三次以上落榜的举人中进行挑选,授予官职。这一措施称为举人"大挑"。被挑的举人最高授知县,大部分担任地方学校教官。
不好意思实在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