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是不是有点变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5: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6:58
他当过话筒员、置景工、助理剪辑,流浪过异乡,迷失过理想;他是神童、顽童与一个梦想海洋的凡人;他固执、不理会别人的批评,坚信自己的才气;他被称为法国的斯皮尔博格,他坚持一生只拍十部电影,因为他不愿总是重复着同一件事。所以他说:再见是一件很自然也很优雅的举动,如今他已拍了八部电影,赚了一个大师的称号和无数人的眼泪,但他的才气也为之耗尽,已无法让人再对他最后两部作品保持期待,所以我们说:再见吧,吕克-贝松,一个生性浪漫的法国男人。
吕克·贝松1959年生于巴黎,父母亲都是潜水教练。因为父母工作关系,小时候的吕克·贝松游历在希腊和南斯拉夫一带,并且成为一个身手不错的潜水员,10岁的时候无意中他竟然和一只海豚在海中嬉戏,这段经历影响他很深,一度曾立志要当海洋学家,而后来的《碧海蓝天》无疑是对这段经历的圆梦之作。
17岁时的一场事故使吕克·贝松无法再从事潜水工作,从此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使他不得不上岸读书,据说后来《第五元素》的构思就来自于他这段时光中的一个白日梦。不久他就发现了电影电视的奇妙,这使他又有了新的理想,据说那段时间吕克·贝松一周看12部电影,还自己尝试过拍片。19岁时吕克·贝松就奔赴好莱坞学习美国电影,给几位名导演担任过副导,前前后后大概有三年时间。所以他受好莱坞影响很深,以至于有人说他的电影就是好莱坞一派,不过是在法国摄制而已。应该说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至少在形式上吕克·贝松的电影绝少欧洲流派的凝重和压抑,而情节的起承转合有时还更为轻快灵活。
在经过《地铁》、《堕落花》一系列风格瑰丽的大制作后,吕克·贝松被认为是法国的斯皮尔伯格,事实上,这个称号并不过分,在法国乃至欧洲*,吕克·贝松总是最吸引人们注意的导演。他的电影节奏明快,富于前沿时尚,风格诡异,几乎每部影片都能激起人们的期待。这种先锋状态一直保持到1994年巅峰之作《这个杀手不太冷》后才起了变化。
进入1997年,《第五元素》这部色彩斑斓,造型华丽的科幻片却并不如预期的那样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投资巨大,在欧洲票房也还不错,但就影片本身而言,吕克·贝松对大场景、大场面的全景电影的掌控还是要稍逊一筹,另一部失败的《圣女贞德》也证明了这一点。不过这倒符合吕氏的电影哲学,他曾经说过:“电影从来救不了任何人的性命,它不是灵丹妙药,它只是……阿斯匹林。”
《最后的决战》1983年
在拍摄完《小美人鱼》等四部短片后,《最后的决战》成为吕氏真正意义上的*长片,拍此片时吕氏仍是一默默无闻的愣头青,凭着对电影的一腔热血、旺盛活力及爆发力,突破传统电影工业的束缚,挣脱商业机制的樊笼,用废弃的片场空地拍成无彩色、无对话、无明星的三无电影。影片呈现出吕氏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及怪诞的编导手段。故事解剖核子战争后,在文明退化的废墟里,人类以怎样残酷野蛮的方式抢夺食物、相互掠杀,兽性表露无疑,性成为最原始的动力元素,在荒漠般的土地上,看不到文明的延续,只见到生存与死亡的交替。
年轻的吕氏用执着的责任心描绘出人类未来富有寓言性的悲观宿命。此片使他一举成名,获得了1983年法国著名的科幻恐怖影展阿沃基影展评审特别大奖及影评人奖。而市面上DVD的封面上印着:“本片为默片,仅供专业电影人士收藏”。看来这部三无影片确是吕氏执着理想的纯艺术之举了。
《地铁》1985年
吕氏在《地铁》中创造了一个奇异的巴黎地底世界,充满想像力的桥段仍是影片最大特色。本片具有连环漫画式风格,通俗的警匪追逐却带着巴洛克式的色调。故事通过一名被追杀者在巴黎地铁逃避的所见所闻带出了地铁寄居者的奇特生态,不同人群的互动,简明扼要的对白,官兵抓贼的搞笑版本,边缘群体的手足情深。都一一在这个封闭环境内炮制出有趣的幻想空间。在风格及手法上,人们把这部影片同一些摇滚MTV相提,加上吕氏喻意明显独具一格的嘲讽手段,直到今日仍被视为另类电影的经典之作。
《碧海蓝天》1988年
《碧海蓝天》是吕氏早期电影中最成功的一部。这部影片使他在观众心目中有了崇高的地位。在这部有着浓厚自传性色彩的作品中,吕氏把他少年时对海的强烈情感与对海豚的痴迷都写进了这部电影,这种对大海的热爱打动了所有观众的心,整个影片将大海与之共同生活的人刻画的几近完美,单单就是那水天一色的壮丽奇观,就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时仅在巴黎就有300万人观看此片,传为佳话。对法国人来说,大海象征母亲,取大海(Lamer)与母亲(La mere)谐音,也就是回归至如母体子宫般充满羊水的起始点,此片以人类不断向极限挑战的情况下,最后以回归至大海为终。影片不仅表现了大量神秘幽深的海底世界,对于生活在美国纽约的人们的窘态的奚落,也带着典型的欧洲人的自豪,与开阔明朗的海边景色形成鲜明对比。
《堕落花》1990年
此片是一部真正轰动全球的电影,被视为经典的惊悚动作片,有着吕氏作品中少见的完整人物刻画。人们不但发现吕氏的故事讲的如此动人,同时也为他简洁而充满力度的拍摄方式和纯法国式的深厚情感所激动。好莱坞忍不住翻拍了一部《双面女蝎星》,此外还专门摄制了一套电视剧集,不过至今没有一部超越《堕落花》。吕氏从一个特务杀手的角度来解剖国家官僚体系背后的恐怖黑手,讴歌爱对人性复苏的巨大功能,此片神似《*》都把生活的味道与残酷的现实对比,使人陷入无尽深渊而期盼解脱。此外,在此片中吕氏头一回表现出他驾驭动作场面的天赋才能,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战场面被他拍摄的紧凑有力毫不拖沓,一点不逊色好莱坞经典*战场面。而与此同时该片所蕴涵的思想艺术性和社会意义也极为深刻,对人物的刻画也细腻到了极点,堪称一部雅俗共赏,集各种优点于一身的佳作。
《亚特兰提斯》1991年
吕克·贝松再次将目光投向海洋,是一部表现海洋生物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记录片……
亚特兰提斯是传说中一片被淹没的神秘陆地,位于大西洋底下。吕氏想要证实海底下的世界,也有一个和我们社会一样的组织。或许也可以说《亚特兰提斯》是《碧海蓝天》衍伸出来的副命题。此片是吕氏摒弃传统拍摄手法的作品,一部纯视觉享受的电影,没有传统剧本,没有人类对话,只有音画紧密结合,用动物间的求爱、群斗、追逐等场面来丰富剧情,拍片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海域,包括有苏格兰、澳大利亚、大洋洲、哥伦比亚、佛罗里达、巴拿马群岛等海域,甚至北极极地海域的冰雪景观或多方战火的红海海域。吕氏认为这是他最后一部讨论有关海洋的影片。这也是一部充满环保意识的影片,全片只有悠游大海的鱼,毫无人影,是吕氏又一次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作。
《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年
《这个杀手不太冷》为吕氏第一部美国电影,表现出绝对魅力的暴力美学,在把内心的孤寂和痛苦都化为冷淡麻木的行为举止和自我封闭的风衣墨镜及满天飞舞的子弹中,杀手只是个假象。你要是只欣赏到了一连串的追逐,瞬间杀人的手段、12分钟发射350发子弹的快感……那你还没有看到最棒的,在卸下面具的背后。杀手回归平凡的小市民,每天喝一杯鲜奶、养绿色植物,坐着睡觉、喜欢金·凯利的歌舞,甚至详细到身份证号码与银行帐号及他遇到小女孩后恢复的已经死去的情感……吕氏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一个平民化杀手形象,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他看上去饱满且拥有无尽魅力。这是史上最成功的杀手塑造。其中细腻浪漫之处,是好莱坞动作片无法强求的。
《第五元素》1997年
本片曾号称影史上特效花费最多的电影,但故事却老掉牙,据传是吕氏16岁时写的少年小说,内容无非就是拯救地球,扩除*之举。停不了的动作场面及悦目灿烂的特效设计都在证明着吕氏与好莱坞的一个苟合,不仅模式完全美国化,文化观及内涵也被同化。如果说《这个杀手》还保留着一些法国浪漫主义色彩,那么《第五元素》除了吕氏一贯独特的想像力外,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了。整个影片的视觉效果相当大片化,未来的都市设计,未来的战斗场面,宇宙人物造型等都不自觉效仿美国经典科幻片,但不论怎样,该片在1997年还是法国票房第一,全球票房第二,并获戛纳最佳技术奖。看来此时吕导的灵气与匠气已是平分秋气了。
《圣女贞德》1999年
从某种意义上讲,《圣女》的拍摄完全是一个爱情的结晶,在戏中扮演女主角的乔沃维奇今年25岁,而把她培养成明星并娶回家当太太的正是该片导演吕克·贝松,奇怪的是吕氏为什么要选这样一部题材来献给爱人,要知道德莱叶和布莱松的《圣女贞德》都是电影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几年前法国前辈雅克·里维特也刚导过一个版本。吕氏再拍,会有新创意吗?在一组视听效果十分强烈的幻象和原野风光中,吕氏用国际化的大手笔带来了史诗片的盛大场面,可那个独具匠心,充满着浪漫与孤*的吕克消失了,换来的是好莱坞标准工匠标准的造势手段,不再有令人信服之美,只有过于圆滑的技巧和堆砌的人物剧情,可以看出,《圣女贞德》是吕氏再一次企图塑造如《堕落花》时期性格独特血肉感丰满人物的一次冲刺,可惜过多依赖技术考虑市场造成张力不足,倒是达斯汀·霍夫曼几分钟精到的表演成为吕氏本片中神来之笔。
影片1999年底分别在法国与美国上映,获得非常两极化的评论,多数影评人给予严厉批评,但仍有不少人将之视为吕氏少有的成熟之作,或许这部电影可能像当年的《银翼杀手》一样,在多年后获得肯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6:59
他很喜欢中国,他自己承认的,反而很瞧不起好莱坞,法国都是鄙视商业片的。至于你睡的*,呵呵,只能说明你只看到表面,没看到内涵。文艺片本来就是这样的,思绪比较信马由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