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6 02:4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9:09
中子与核相互作用主要为微观过程,即为中子与原子核引起的核反应,由于原子半径比核半径大n个数量级,所以,核与核之间的距离可以视为是比较大的,彼此间是孤立的。中子引起的核反应有下面几种形式:
放射性勘探方法
当中子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中子和原子核之间的各种反应都可能发生,而发生各种中子反应都有一定的截面,不同的反应其反应截面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靶核的质量数A、中子能量En和反应类型。
(一)弹性散射
所谓弹性散射,是指中子与原子核发生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不变,而中子将部分动能传递给原子核,核并未被激发仍处于基态,但却获得了能量。这是中子在物质中损失能量被减速的主要过程。
从反应机制看,有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势散射,即中子在核力场的作用下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另一种是中子被原子核所吸收形成复合核,复合核处于激发态,激发态的复合核放出一个中子而回至基态。从力学观点来看,不论哪一种机制,弹性散射过程前后,整个系统保持动能和动量守恒,中子能量的减少等于反冲核获得的动能。从能量和动量关系得到,中子的动量损失或反冲核获得的动能为
放射性勘探方法
式中:EM为反冲核的动能;En、E'n分别为碰撞前、后中子的动能;M为反冲核质量;m为中子质量;φ为实验室坐标系中反冲核的反冲角。
从上式可能看出,原子核的质量越小,在弹性散射过程中,中子损失的能量或原子核得到的反冲能越大。
弹性散射以(n,n)表示。第一个n表示入射前的中子,第二个n表示散射后的中子。
可以利用弹性散射使中子速度降低,将快中子转变为慢中子。
(二)非弹性散射
中子与核相互作用,损失能量,靶核处于激发态的过程称为非弹性散射,记(n,n')反应。中子必须具备使靶核处于第一激发态的能量,才能发生这类反应。因此,非弹性散射具有能量阈值的特征。该阈值与核的种类有关。
通常,核的第一激发态能量随着质量数的增加而降低。那么,初始中子的能量越高,非弹性散射后核所处的激发态也越高。在高激发区域里,能级数量增加,其结果是非弹性散射截面随着中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图5-1表明,这种关系对于重核表现得更为明显。
当中子能量一定时,非弹性散射截面随靶核质量数的增加而增大,如图5-2所示。这有两层含义:
第一,随着靶核质量数A的增大,核的直径增加,也就是核的几何截面增大,因而相互作用的几率增加。实验证实,
值与核的直径成正比,对14MeV中子,有以下形式的经验公式
放射性勘探方法
式中,
以靶恩为单位。
图5-1 非弹性散射截面与中子能量的关系
图5-2 14MeV中子非弹性散射截面与介质材料的关系
第二,核越重它的能级数也越大,发生(n,n')反应的几率也就增大。如图5-2所示,在中等及重核上,14MeV中子发生非弹性散射的截面大约为2b(靶恩),这个值十分接近弹性散射截面,对这种能量而言,发生在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上的两种散射,实际上具有相同的概率。
(三)中子的倍增反应
快中子能引起吸热的 (n,2n)反应。这个反应的能量阈值是靶核中的中子结合能。对于大多数核 (n,2n)反应的能量阈值在 7~15MeV 之间。如果中子源是由中子发生器担任,在发生器内进行了3H(d,n)4He反应,并产生初始能量为 14MeV的中子,那么对于一系列造岩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引起 (n,2n)反应。
(n,2n)反应与快中子引起的其他反应(如发射带电粒子的(n,p)反应及(n,α)反应)相互竞争。对于高原子序数原子核,超过高的库仑势垒放出带电粒子是比较困难的。当中子能量高于阈值时,(n,2n)反应占了优势。
对于14MeV快中子,发生(n,2n)反应的截面值在10-29m2范围,某些核可以达到1b。而对于含较多中子的核,特别是中子数等于下列“奇异数”之一的核:2、8、20、50、80、126等,(n,2n)反应截面都偏低。
(四)发射带电粒子的反应
快中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发射带电粒子反应中,(n,p)、(n,α)反应是主要的。高库仑势垒是控制这类反应几率的重要因素。与中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来自核中的质子和α粒子被势垒所阻挡。库仑势垒高度Uk与核的原子序数Z及其半径R有如下关系:
放射性勘探方法
式中:zi为质子或α粒子的原子序数;e为电子电荷。
发射带电粒子反应的条件可以写成以下的式子
放射性勘探方法
式中:E为中子的动能;ε是中子与靶核的结合能;εi为带电粒子与生成核的结合能;差值ε-εi称为反应热能,以Q表示。
核越重,库仑势垒越高,因而发生(n,p)、(n,α)反应的几率越小。随着核的原子序数的增高,阈能增加。当中子能量大于阈值时,才有可能发生这类反应。图5-3、图5-4表明,在中子能量超过反应能量阈值后,反应截面就很快增加。
对某些轻核,(n,p)和(n,α)核反应占有重要地位。对这些核,库仑势垒总是很小的,实际上它对反应几率已不存在影响,3He、6Li和10B的核甚至在慢中子作用下都能发生反应并伴随放出能量,为了探测中子,常利用这些核的下列核反应:3He(n,P)3H(Q=0.77MeV);6Li(n,α)3H(Q=4.78MeV);10B(n,α)7Li(Q=2.78MeV)。图5-5绘出了这些核反应的截面与中子能量的关系。由曲线可见,对于慢中子,以上各类反应的截面值都特别大。
氟发生19F(n,α)16N反应,在核方法中有重要意义。这个反应的阈值为1.6MeV,无论在实验室还是在野外条件下,快速测量岩石中的氟都利用这个反应。
图5-3 不同核(n,p)反应截面与中子能量关系
放射性勘探方法
图5-4 不同核(n,α)反应截面与中子能量关系
放射性勘探方法
图5-5 轻核 (n,P),(n,α)反应截面与中子能量关系
1—3He(n,p)3H;2—10B(n,α)7Li;3-6Li(n,α)3H
(五)辐射俘获
辐射俘获或称为(n,γ)反应,是吸收中子伴随放出γ光子的反应。实际上除4He外几乎所有的核都能俘获中子。
中等及重核辐射俘获中子的截面值整体而言是高的,而对于轻核是低值。同时,这个反应的截面(σn,γ)与靶核内的中子数量有关。同一元素的同位素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吸收中子的能力。例如138Ba俘获热中子的截面值等于0.55b;而该元素的另一同位素136Ba,俘获热中子的截面值几乎增大20倍达10b。对此可以作如下解释:在138Ba核中,其中子数等于82(它是一个“奇异数”);中子数为“奇异数”的所有原子核,它的(n,γ)反应都是低值。
图5-6 198Au核辐射俘获截面与中子能量关系
任何能量的中子都可以发生辐射俘获反应。但是,慢中子引起(n,γ)反应的截面值大于快中子,它通过核的空间花费的时间长,相互作用的几率就大。在很多核的吸收截面与中子能量的关系曲线上,有共振吸收的特点,图5-6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于198Au,当中子能量为4.9eV时,σn,γ值出现突变,达3×104b。它是热中子俘获截面值的300倍。
具有质量数为A的原子核,俘获一个中子后,形成的新核质量数为A+1,并处于激发态。其能量为
放射性勘探方法
式中:ε为生成核中的中子结合能;E是俘获中子的动能。
设假A≫1,而且入射中子能量很低,即E≈0,则E*=ε,对于大多数核来讲,中子的结合能为7~8MeV。生成核具有很大的激发能,这就是说,甚至是俘获热中子,在生成核的能谱图上,激发级也是很高的(图5-7)。
图5-7 辐射俘获形成核退激过程及相应γ谱线示意图
处于激发状态下的核,寿命通常是极短的,约为10-9s量级,可以认为,是在一瞬间通过放出γ射线来退激。退出激发态的过程,可以是直接返回到基态,也可以逐次返回到基态。第一种情况下,放出的γ光子具有最大的能量(图5-7)。而对于后者,则以放出具有较低能量的多个γ光子,这样俘获中子后,所得到的γ射线谱往往是一个复杂谱,它反映了俘获中子后,生成核的能级结构。既然每一个核具有自己特有的激发能级结构,那么,根据辐射俘获放出的γ射线就能鉴定靶核的性质。
如上所述,与中子相互作用发生(n,γ)反应将导致新的放射性核素的生成,而生成核具有各不相同的半衰期,从数秒到许多年。
在放射性方法中,辐射俘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岩矿石元素分析的很多方法都是以测定(n,γ)反应后生成核的射线为基础的。通过测量俘获中子后放出的特征γ射线,可以确定靶核的性质并测定它的含量。
(六)中子作用下的核裂变
中子引起的铀裂变具有重要意义。铀的天然同位素235U和238U发生裂变反应是存在差异的。235U的裂变截面(σn,f)在低能中子的范围内增长很快,如图5-8所示,热中子引起235U核的裂变反应截面值大于103b。238U仅对快中子才发生裂变反应,且具有中子能量阈值,该值接近于1MeV,如图5-8所示。中子能量大于阈值后,随着中子能量的增加,截面值增加到0.5b,且出现一个平台。当中子能量达6MeV时,截面又重新增大。这是因为出现了新的裂变反应,引发(n,n')反应,即中子的非弹性散射。此时,238U核获得了巨大的激发能而具有新的裂变能力。
由图5-8可见,在快中子作用下,238U裂变截面不大于1.5b,而235U在慢中子作用下的裂变截面σn,f要比前者大1000倍。所以,虽然在天然铀中235U的丰度值很小(仅为0.7%),但在中子引起的裂变反应中恰恰是235U作了主要贡献。
图5-8 铀核裂变截面与中子能量关系
铀核裂变的结果出现了次级中子,热中子引起235U一次裂变平均产生2.4个次级中子。这些中子的大部分是瞬发的,只有近2%的中子是缓发的。它们的半衰期分为几个组,从几秒到数十秒,这类中子称为缓发中子。无论是瞬发中子还是缓发中子在放射性方法中都得到应用。利用它们可以在天然产状下直接测定矿石中的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