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6 00: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7:32
赵括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完全相信书本上所说的,不如不要书。其根本道理是指不要太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时代在变迁,信息也在改变,读书时对书上的知识需要加以分析,如果情况不同却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往往是无法成功的。如果不带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看书本,就会成为书呆子。
扩展资料
出自战国的《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孟子谈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时,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尚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在孔孟的时代也是有着极其权威性地位的。
因此,孟子这种对于权威著作,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尤其难能可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信书,不如无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7:32
比如聂利不相信书上说的,蜜蜂是靠翅膀的振动发声的,她自己做实验。第一次用胶水将蜜蜂的翅膀黏在木板上,蜜蜂还是在发声。她就干脆剪掉了蜜蜂的翅膀,蜜蜂仍然在嗡嗡的叫。就这样,这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了42次,每次都用去48只蜜蜂,可结果却与书上完全不一样。为了探求这个秘密,她每天都用放大镜观察,观察了一个月,终于在蜜蜂的翅膀根部找到了比两个油菜籽还小的小黑点。蜜蜂发声时,小黑点上下鼓动,她用针捅破小黑点时,蜜蜂就不发声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7:33
纸上谈兵: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杀死,并把尸体堆积起来。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7:33
“尽信书不如无书”意思是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上或迷信书本,这是精辟的读书之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30 07:34
赵括就是一个例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