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1: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2:15
相传灵渡寺建于唐代,但亦有说是建于南北朝期间。据《广东考古辑要--释老篇》及《宝安县志--人物略》所载,南北朝元嘉初年公元424至430年,杯渡禅师以杯渡海,驻锡屯门之杯渡山即今日的青山,后又到数里以外的灵渡山开创灵渡寺。原址比现今寺院的位置稍高,宋明 两代均多次修葺及重建。据资料所载,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时,将寺院稍向下迁移至现今位置。现时所见的寺貌是1970年由厦村乡的乡民,集资大修建后的形状。当时恭请圣一法师上香,新界民政署署长陆鼎堂先生剪彩,盛极一时。寺内古物有清代才子宋湘题的小篷瀛匾额,梁耀枢题的道从此入横匾及陈澧写的对联。此外还有一块先父宠荣公轶事碑记,系厦村邓惠麟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所立,记载其父邓宠荣在33岁那年重病,邓惠麟的祖母、叔叔每日徒步去灵渡寺虔诚祈祷,后来邓宠荣之病痊愈。他们认为这是菩萨显灵,于是立碑记载其事。该寺是目前香港、九龙佛教朝拜的圣地和游览佳境。 位于屯门及元朗的杯度寺、灵渡寺及凌云寺合称香港三大古刹1,是香港佛教发展的根源标志。杯度寺和灵渡寺的由来可追溯到南北朝刘宋年间的杯度禅师。根据《高僧传》的记载,杯度禅师有神异奇力,当时的人不知其姓名,但因常乘大木杯渡河,无假风桌,轻疾如飞,俄而度岸,故称杯度禅师。据称杯度禅师 曾来香港,后人为了纪念,就有杯度寺的出现,亦成为香港第一间佛寺3即现在的青山禅院。此外,灵渡寺相传原是一间小茅篷,其创建亦与杯度禅师有关。
二次大战后,宗教活动慢慢复兴,香港佛教界亦开始涉足社会的慈善事业,如大光义学就是在战后创办的,香港佛教联合会亦于1945年成立。随着国内*动荡,金融币制出现危机,大量难民再次涌入香港,其中包括来自五湖四海、大江南北的出家人。那个时候,全港大小寺院都有僧多粥少的现象,有些僧人更流浪街头乞食。后来由于东普陀寺的茂峰法师海单接众,众多僧人才得到安顿。到了八、九十年代,香港佛教呈现柳暗花明的局面。由于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在本港普遍受到追捧,东方文化和宗教便相对地被视为落后和迷信。至于从香 港佛教内部来分析,当时弘法的僧人不足,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此外,在山上修行,过着简朴农禅生活的出家人,被社会人士视为消极避世,而僧人做佛事超度亡者,又被视为不祥。于是,佛教便出现了形象的问题。再加上经书流通不广,以致当时佛教在香港发展受到很大*。但是在这个年代,二次大战后出生的婴孩已长大*,由于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视野广阔,一神教已不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继而在大专院校兴起一股知识分子研究佛法的风气。其时,能仁书院、新亚书院的佛学课程都有相当的发展,而罗时宪、唐君毅、牟宗三诸位教授的佛学著作亦相继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