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0:4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第二章》。
字词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白话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0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专耳顺,七十而从心所属欲,不逾矩。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扩展资料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1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1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2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0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第二章》。
字词注释:
①有:同“又”。
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白话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扩展资料: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0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专耳顺,七十而从心所属欲,不逾矩。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扩展资料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1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1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8:52
孔子说:“我15岁就立志于学习,30岁可以独立做事情,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50岁得知天命,60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70岁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