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0:2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4:02
在日本,“族”这名词几乎触目可见,凡是一群性格相近,品味类似、服饰相同、言行近似的人,往往就被社会称为“××族”。究竟,从战后迄今,日本又出现了哪些有名的“新族类”呢?
战后的日本仍在废墟中尚未复苏重建时,作家太宰治有感而发地写了一部小说《斜阳》,自1947年7月至10月在《新潮》杂志上连载,描述战后一对贵族*,他们的命运就跟《斜阳》一样。是注定要没落的。他称这种人为“斜阳族”。就在这个时候,日本皇室二笠宫妃的父亲高木正得子爵自杀身亡,给当时的日本社会极大的冲击,因而大家更注意那些没落中的贵族、资本家……发现他们真的如斜阳一般无可挽救,因而统称他们为“斜阳族”。
1948年6月13日,年仅40的太宰治自杀死了,相信他定没料想到,不仅他创出的“斜阳族”未死,成了日本战后的新词汇,他本人更成了“某某族”的始祖,各种族类诞生,至今绵延不绝。
1951年,日本许多人假公济私,借公司交际之名大吃大喝耗用公司(日本人称之为“会社”)的钱,取其与“斜阳族”的谐音,叫这一类人为“社用族”。
此后、凡是一群性格相近,品味类似、服饰相同、言行近似的人,就叫它“某某族”。这与我们一向所认定的,因血缘、宗教信仰、语言、传统风俗习惯等特性而形成的“族群”大不相同。日本战后各种族类出现,如后浪推前浪,几乎年年都有新族类诞生。
下面把几个较具代表性、较庞大的、较有影响力的族类简单介绍一下。
太阳族
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荣获“芥川奖”的小说《太阳的季节》,描述日本战后彷徨的青年,他们虽是小资人群的子女,却不遵守既有的社会规范与道德,令他们的父母长辈惊讶不已。其实他们就是颓废虚无的青年,但是颓废虚无这类字眼已用得太滥了,因此报纸杂志乐于用石原慎太郎创出的“太阳族”,较有新鲜感。
雷族
1959年8月18日的《朝日新闻》将每一集团约20至30人,疯狂地骑着摩托车,发出扰人的噪音,像雷公似的轰隆作响,称为雷族。他们夸言要以声音的速度飞驰——即时速12220公里,这当然办不到,充其量时速也仅在140公里左右。由于快速产生浮力悬空而得到侠感,也是现代日本虚无颓废青年的代表,警方曾试过用多种对策加以取缔,效果不佳。有些雷族成员后来被暴力集团收买,而成为*的打手。
脱就职族
从名高校毕业后进入名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第一流公司工作,这一直是年轻人的理想,也是他们出人头地的一条坦途。可是1972年,出现了一大群“脱就职族”,谁也不知道他们的价值观是怎么改变的,大学即将毕业的青年,不再认为“进入第一流公司才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是正确的,反而认为“只要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活下去,就无反悔了”。这与往日的想法不同,比起往日的就职心态起了极大的改变。甚至在毕业前,故意去找一些完全靠体力、以日计酬的粗笨工作,这一族又称为“脱没个性族”。
窗际族
1977年6月11日,《北海道新闻》刊出一篇小说《窗边的叔叔》,描写的是一位从工作第一线退下来,坐在窗边的座位上无所事事,闲来看看报纸发发评论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978年1月9日《日本经济新闻》将那些从工作战线上退下来的人,称之为“窗族”。
原来,日本经济高度成长时期大量雇用了人才,可是经石油危机之后,许多公司、工厂在不景气情况下,缩小了事业规模、减低了工作量,为了合理化的经营,势必要裁减过剩的人员,可是这批立过汗马功劳的大将,如今已都进入中高年龄层,即将退休,不忍将之无情裁员或强迫退休。只好不给他们重大工作,叫他们坐在窗边度日等着退休,以不妨碍别人工作。
文化中心族
如何打发时间、做休闲活动,本来就是一个富裕社会的大问题。从茶道、花道。到刺绣、金雕、皮雕、书道、绘画、国乐、英语会话文学及历史讲座……一群人绕着文化中心团团转从这个文化中心赶到另一个文化中心,说附会风雅也可以,说遍求知识也可以,说为了提升生活品质也可以,他们以女性为主,特别是中高年龄的女性为多。他们不是1979年才兴起的族类,而是到这一年才引起大家的注目与关心。
竹笋族
东京原宿有一家服装店(竹笋),老板大竹则说:“我们为什么不让年轻人换换气氛?大人整天叫孩子念书念书念书,会*孩子发疯的!我们不会妨害别人,我们不像暴走族那样惹人讨厌。”
每逢星期天,代代木公园的步行者天国,就会聚集约300人左右,穿着工作时穿的长裤,上面一律穿“竹笋”服饰店卖出的奇装异服,他们兴致来了就手牵手跳舞,引来许多围观的民众,他们就被叫做“竹笋族”,这家服饰店的服装都是近中东及古代日本风味的服装,每件皆在日币1万元以下,年轻人以零用钱就买得起,因此广受欢迎。有趣的是,新款式服装一推出,立即成为迪斯科舞厅最风行的服装。
耳机族
在街头上、在电车上都可看到头戴着小耳机的年轻人,有的甚至骑摩托车。1979年7月,索尼公司推出了一项新产品“随身听”,一下子销售了10万台,使得音响人口一下子激增,同时也带动了录音带的生意,一个年轻人平均拥有30盒录带,超过百盒的也大有人在。“随身听”之所以受欢迎,因为“升学压力下,独自享受音乐,也像是一种逃避”,“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独自享受自己喜爱的曲子。”“因为日本的住宅太狭窄。”“年轻人嘛,享受不起旧式昂贵巨大的音响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