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诗(词)中的“平仄”到底是什么含义?写诗词时要怎么注意平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7:50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40

平仄,或者说是调平仄,意思是在说话或者写作中,在适当的地方要求平声和仄声协调,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平仄在古代和现在是不同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有四种: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仄两类,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是仄声。这样分,是因为阴平和阳平的声音都比较长,没有降,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平一类,平是平直的意思;上声和去声的声音都比较短,有降,有曲折,也有共同的特点,所以归入仄一类,仄是窄促的意思。

旧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四声是平、上、去、入,而不是阴平、阳平、上、去。旧四声的调值实质怎样,现在还有许多争论。我们读旧诗词、写作格律诗,我认为只要知道同现在的明显区别就行了,特别是写旧体诗,我是主张用今声今韵的,反对照过去的韵书照搬照用,因为那样写出来的东西,大家读起来有时会有很明显的别拗的感觉。旧的平声不分阴阳,如现在读阴平的“忠”、“功”,读阳平的“同”、“红”,旧时都入一东韵,在诗词中可以押韵。仄声除上、去以外,还包括入声。入声是收尾短促的音(用拼音表示,是由p、t或k收尾的),金元以后在北方话中渐渐消亡,其中有不少到普通话里变为平声。因此,我们用普通话语音读旧诗,有时会感到有的字不合格律。如白居易《草》结句“萋萋满别情”中的“别”,照格律应该是仄声,因为古代乃是入声字,可是现在读平声,就变为平声了。此外,上声变为去声的字也有一些,如“市”、“道”等,因为都属于仄声的范围,在平仄运用上关系不大。

平声高扬、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音的性质各有特点,因而产生的情调也就不一样。按照音乐的要求——和谐、变化、抑扬顿挫等,如果能够使两者互相配合,交错出现,听起来就感到悦耳,否则就感到沉闷、单调。比如说,“走马观花”是仄仄平平,“骑驴观花”是平平平平,“走马看叶”是仄仄仄仄,三种说法对比起来,显然是“走马观花”好,因为声音有抑扬,有变化,和谐而不单调。《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凤姐起句“一(旧是仄声)夜北风紧”是仄仄仄平仄,李纨续句“开门雪尚飘”是平平仄仄平,显然是续句更加悦耳,因为平仄协调。不只是诗,散文或日常说话也有一个调平仄的问题,只不过没有韵文表现的那么明显。比如日常生活中常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为什么不说“上山容易下山不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后者平仄不协调,说起来拗口。

平仄是汉语语音的客观存在,求平仄协调乃是人为,但“求”是人为,至于怎样才算协调却不是人为。以律诗为例,五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或平平平仄仄,七言首句常常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仄平平,音调的变化是以两个音节为单位的,有人称之为“音步”或“节”,而这个“音步”的重点在后而不在前,所以前可变通而后不可变通。这是语言音乐性的自然要求,如果不这样,而硬要以一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为单位,或变动一个“音步”的后一个音节,就会失去语言的音乐性。

要想了解平仄,对平仄有更深的认识,最好多读读盛唐及其以后的格律诗,也就是律诗和绝句,因为格律诗对平仄要求是比较严的。以五言律诗为例,仄起的格律一般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的格律一般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调平仄是格律诗的重要条件,讲究很多,*很严。一句之内,两个邻近的音步要变,如仄仄之后必须是平平,平平之后必是仄仄。有三平相连的情况,那是因为句末必须用仄,所以把平声提到前面,连用三仄的道理相同。前边已经说过,音步的重点在后一音节,所以在诗作中,音步的第一个音节可能不合格律,这就是常说的“一三*论”(当然有时不能不论),但音步的后一音节却不能通融,这就是常说的“二四六”分明。就是在前一音节可以通融的情况下,很多诗作者还是要有意补救一下,如“势分三足鼎”,“势分”应该用“平平”而用了“仄平”,于是紧接的“三足”该用“仄仄”而用了“平仄”,把前一音步少用的平在后一音步补上了。

跳出本句,在一联(单双两句是一联,单数句名出句,双数句名对句)之内,平仄要求同样严格——邻近音步要平仄不同,如出句是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是平平仄仄平,否则就是失对。音步前一音节偶尔不合,有些作者也愿意用前述的方法补救一下。

跳出一联,也就是联与联之间(律诗八句四联,有人称之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平仄方面仍然有严格要求。要求的性质是要同,其实是以同求变。所谓同,作诗的术语叫“粘”,就是双数句和其后的单数句平仄要相同,如双数句平平起,则其后的单数句也要平平起,否则就是失粘。粘是以同求变,因为不这样,而前一联的第二句和后一联的第一句也要求对,各联的平仄情况就完全一样了。

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能例外。处处拘泥格律,反而损害了诗的意境,同时也降低了艺术。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反过来成为格律的奴隶,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杜甫的律诗总算是严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开头两句是:“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两字本该用“平平”的,现在用了“仄仄”。诗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气作一个对比,比喻城中的老爷们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灾受难的①。我们试想想看:诗人能把第二句的“白帝”换成别的字眼来损害这个诗意吗?

在这一点上,毛*的诗词也是我们的典范。按《沁园春》的词谱,前阕第九句和后阕第八句都应该是平平仄仄,毛*《长沙》前阕的“鱼翔浅底”,后阕的“激扬文字”,以及《雪》前阕的“原驰腊象”,都是按这个平仄来填的;但是《雪》后阕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却是仄声(入声),“汗”字却是平声(读如寒)。这四个字是人名,是一个整体,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说,“成吉思汗”是一个译名,它在蒙古语里又何尝有平仄呢?再举毛*的《念奴娇·昆化》为例。依照词谱《念奴娇》后阕第五、六、七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写的是:“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既然要叠用三个“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现诗意,那就不妨略为突破形式。

毛*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毛*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旧体诗词的好处在它的音韵优美,而不在于字数的固定。假如只知道凑足字数,而置音韵于不顾,那就是买椟还珠,写旧体诗词变为毫无意义的事了。因此,我们必须力求做到思想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目的是使诗词更加具有可读可观赏性,要把握格律的内涵,做到以文意为先,格律为次,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41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并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现代汉语四声声调表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简单说.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粤语九声

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粤语九声声调表如下:


阴 中 阳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
后记: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 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 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都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四声与平仄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心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

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疏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还.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开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文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谢谢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41

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在现代汉语四声中,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 诗词的平仄 可以通融的大致是靠前的单数字。 说“大致是”,或说“基本上”,是因为词的平仄要求比诗严格,平仄变化比诗复杂。差异由词的句法和音律与诗有别来。先说句法。诗,尤其近体,无妨说,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六言的作品极少)。词就不同,由一字到十字都有。只举例说说两端的较少见的。一字的有大断、小断两种,如《十六字令》的开头一字要断句,入韵,是大断;许多领字,如“·渐霜风凄紧”,“·怅客里光阴虚掷”,加点的字读时要顿,是小断。二字的不少,多用在换头处,如“明月,明月”,“·江·国,正寂寂”。三字的更多,如“萧声咽”,“秦楼月”。超过七字的数量不大,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八字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九字句,“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是十字句。再说音律。深追,可以细到如李清照在《词论》中所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我们不敢这样要求,但也不能退到像诗那样,只满足于平平仄仄的变化。超出诗以外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较粗,是平仄的变化不是平平仄仄式。还可以分为缩短和延长两种:缩短是不到两个字就变,如《如梦令》的“如梦,如梦”(平仄,平仄),《天仙子》的“泪珠滴”(仄平仄),《六丑丑》的“愿春暂留”(仄平仄平),都是;延长是超过两个字才变,如平韵《忆秦蛾》的“桃花红”(平平平),《兰陵王》的“似梦里,泪暗滴”(仄仄仄,仄仄仄),《黄莺儿》的“黄鹂翩翩”(平平平平),《声声慢》的“惨惨戚戚”(仄仄仄仄),《夜半乐》的“渔人鸣榔归”(平平平平平),《倒犯》的“驻马望素魄”(仄仄仄仄仄),都是。另一类加细,是不只辨平仄,有些地方还要限定用仄声的哪一种。如《永遇乐》的“尚能饭否”,“否”一定要用上声;《瑞鹤仙》的“又成瘦损”,“瘦”一定要用去声;《红林檎近》的“萧索水云乡”,“索”一定要用入声。(《忆秦娥》、《贺新郎》等习惯押入声韵的词调,韵字当然要用入声。)这么琐细,初学怎么办?有劳、逸两种办法:劳是对照词谱,逸是大致照读诗那样读(注意平仄变化和韵字)。当然,如果仿作,就只能走劳的一条路。 总括以上所说,以下面两首为例,加点的字,读音就应该从旧,以求不破坏音乐美。 好雨知时·节(jiè),当春乃·发(fà)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独(dù)明。晓·看(kān)红·湿(shì)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zhì)。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jì)。为问家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guò)。钗钿堕处遗香·泽(zè),乱点桃溪,轻翻柳陌。多情更谁追·惜(xì)?》但蜂媒蝶(diè)使,时叩窗·槅(gè)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xì)。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biè)情无·极(jì)。残英小、强簪巾帻(zè)。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xì)。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dè)?(周邦彦《六丑》) 最后说说理论上没啥实际上也许会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从旧(就说是为数不多)有困难,完全从今不成吗?困难有不同的来源。一个小的是与“省力”有矛盾。这在前面已经谈过,图省力,就只好牺牲音乐美。两条路只能走一条,走哪条是个人的自由,不必勉强,勉强也没有用。另一个大的是与推广普通话有矛盾。据我所知,电台和电视中读诗词,就以此为理由,一律照今音读。这是集体的自由,也不必勉强。但这会引来一个小矛盾,是:读,大多是描画某一首如何美,这美包括意境美和声音美,而如果照今音吟诵,比如与“今夜鄜州月”对称的“闺中只独看”,读为guīzhōngzhǐdúkàn,那声音就成为相当难听了。怎么解决才好?难免左右为难。这就更足以证明,读诗词怎样发音还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资料:网上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42

一般而言,第一声、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第四声是仄声。对于格律诗来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四种基本句式,要学会举一反三。对词来说,每个词牌都有对应的格律,百度一下就可以了,然后就只要按律填词就OK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7:43

和声调有关。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香蕉酸奶什么时候吃对减肥效果好-香蕉酸奶几点吃最佳时间 是是什么词性 魔兽世界狂暴战选什么种族看起来霸气威武?LM和BL分别说下。牛头人... 表达喜怒哀乐的成语有哪些? 问:我跟我朋友都19岁了女生就,我们想一起外面住宿一起工作,但是她很听... 女孩子高中毕业就可以不征求大人随便在外过夜了吗 ...19岁的女学生,和男朋友住宾馆会不会被学校查到吗??宾馆和学校有关系... ...女生就不能去闺蜜那里过夜?我都已经19岁了我爸妈还管我 哑然失笑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_哑然失笑是什么意思? 在黄梓良那儿算了说正缘桃花在猪年会出现,现在都鼠年了还没出现是骗子... 什么叫平声?什么叫仄声?什么叫平韵,什么叫仄韵? 为什么说“九一八”是抗战的起点 词牌中的平平仄仄是什么意思 918事变是不是抗日的开端 九一八事变与七七事变的哪个是抗战的开始 如何解释古诗里的平和仄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抗战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正确还是错误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怎么区分的? ps什么版本最好用? 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是怎样开展局部抗战的 阴平阳平是什么意思?平平仄仄 win10专业版用那个版本的PS比较合适? 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影响 为什么说九一八事件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古诗词平平仄仄是怎么样的意思。 平平仄仄平平仄啥意思 九一八事变是几几年 词牌中的“平平仄仄”是什么意思? 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的标志?时间?局部抗战是在东北吗?确定是九一八事变吗? 宏基蜂鸟fun十代酷睿i7和宏基蜂鸟fun十一代酷睿i5选哪个好?主要用于cad画图 ps那些 一直有平平仄仄的说法 到底什么是平 什么是仄? 谈谈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意义。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专业?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和全民抗战分别开始于什么事件 网络语言都是谁发明的 西欧文艺复兴意义何在? 要说自己的见解 试述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成就和意义 文艺复兴对欧洲来讲有什么历史意义? 邮政ems快递上门取件电话是多少 我的手机连wifi好像被人限制网速了 文艺复兴运动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中国结怎么画?急!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文艺复兴对欧洲,对世界有那些方面的意义?肯定人文就等于否定自然吗? 手机连上wifi以后信号满格就是没有网速怎么回事,是不是主人设置限速了? 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实质和对欧洲的意义 现在中国食品专业的发展怎样?好找工作吗? 中国结怎么做? 百度图片 欧洲文艺复兴的性质和主要目的是什么 网络语言是怎么样形成的?